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别采取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山西关帝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山西北岳恒山林区、山西五台山林区以及山西长治太行山大峡谷区域中的针叶林、混交林根部表层20cm处土壤,进行青霉菌的分离。经过菌落和个体形态观察,分离得到73株青霉,其中从山西五台山油松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能产菌核的青霉,命名为Q1菌株。本实验按照Pitt的分类方法对Q1菌株在4种培养基上进行了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Q1菌株在MEA和CYA培养基表面生长比较好,菌核内有一定色素积累,在CA培养基表面菌核颜色为黑色;菌核多为不规则型,帚状枝为单轮生,瓶梗5-8轮生,经检索,Q1菌株属于汤姆青霉系。研究了无机盐和碳氮源对青霉Q1菌株菌核生物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K2HPO4的单因子效果最好;K2HPO4+KCl+MgSO4表现出的正协同效应最好。FeSO4对菌核内色素的积累有一定的影响,FeSO4存在时菌核内不能积累色素,菌核生物量下降。5种碳源均能被Q1菌株利用,当以麦芽糖为唯一碳源时,得到的菌核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糖;3种有机氮源都能够使Q1菌株形成菌核,其中酵母膏最为有利,形成的菌核量最高。培养基的含碳量保持在20 g/L左右,含氮量保持在0.24-0.48 g/L时,对Q1菌株菌核形成较有利。通过紫外光谱全波扫描和薄层层析,结果显示,Q1菌核内色素为类胡萝卜素。同时对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Q1菌株的色素对光照比较敏感,见光易分解;温度对Q1菌株的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小,但过高的温度会破坏其结构,色素保存率大大降低;色素对金属离子不稳定,应尽量避免与金属器物的接触,以便使色素得到最佳保存。首次采用液体培养法对本实验室已有的两株产菌核青霉PT95、Q1菌株进行了培养,结果筛选出MEA液体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但需要在静置条件下。液体培养基能够使菌核成熟的时间缩短1-2d,菌核内积累的色素量也比固体培养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