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萨迦格言》的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藏族格言诗是藏族社会的一个缩影,更是藏族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之一。格言诗是藏族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在藏语里被称为“勒谐”,意为“善言”,主要是为了宣扬人生的处世哲理。藏族格言诗在写法上采用四行一段的民歌体,两句为喻,两句指实。它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民间典故、谚语等为媒介,运用丰富的比喻、推理手法,来叙述社会生活中的宗教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修行方法等,来解答人们的困惑。《萨迦格言》作为藏族格言诗的著名代表之一,它的翻译和传播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论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词汇对等,篇章对等和对风格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萨迦格言》的三个英译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要求译本能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译语的阅读者和源语的阅读者达到相同的阅读效果。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对三个译本的分析比较,力求寻找出最忠实于原文的译本,以便于发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向国外读者传播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  论文分为三部分:引言、主体和结语。引言主要介绍了《萨迦格言》,《萨迦格言》的三个英译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萨迦格言》英译本当前的研究状况。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从词汇对等的层面研究三个译本,根据英汉互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将词汇的对等翻译分为字词对等,一词多义,多词同义和无对等词这四种情况。通过举例分析,比较各个译本的优缺点。第二章从篇章对等层面研究三个译本。语境在理解语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于原文的研究,本篇论文只研究了语境中的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语境。这就考查了译者对于原文的是否正确理解以及对于源语的文化是否熟悉。第三章从对风格对等的影响因素来研究三个译本。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译者的目的,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者的翻译技巧三个方面。三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处理文化差异上对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不同,在面对语言层面所涉及到的形式和内容时,对于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技巧的选择也不同。而这些不同使得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风格。本章通过举例分析,着重阐释了三个译者对于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使用。结语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重述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并反思了论文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本研究主要基于真实语料,以认知语法为框架,建构了存现句的研究模型——基于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探讨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认知动因、句法关系、论元结构、体貌意义、主观性和语篇功
布赖恩·卡斯特罗是当代文学界最耀眼的一颗新星。作为一名华裔澳大利亚作家,中国背景支撑起了他的多部作品。这位族裔散居作家的作品中饱含后现代主义特征,《中国之后》与《
课堂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环境,而课堂效率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者性格和性格特征会影响课堂互动及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
在基于语法的外语教学法统治外语课堂多年以后,外语教学研究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与语法相对立的方面一词汇,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外语学习者们遇到的最大的难
学位
作为雷蒙德·钱德勒的第一部小说,《长眠不醒》宣告了硬汉派侦探文学的崛起。小说以主人公菲利普·马洛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勒索,失踪和凶杀的故事。同时,《长眠不醒》也为
自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伊始,隐喻研究历时两千年有余,期间理论流派竞现,各有其说,仁智互见。由于隐喻连接着语言系统、认知机制和交际语境,因此隐喻研究不仅需要分析语言本身,还
约翰·邓恩以其玄学诗歌闻名。本文从认知诗学下的相关理论出发,主要探讨邓恩诗歌玄学艺术形成的因素以及过程,旨在从认知角度探究诗歌艺术的形成原因。基于此,论文主要分为
本论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唐诗英译的方法。将模因概念引入唐诗的分析就可发现,唐诗也是一种模因。唐诗的翻译因此就可视为唐诗模因根据道金斯(Dawkins)的自然选择(即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