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是26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中国西南边疆省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多位于偏远山区,分布较分散。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保护思路并不清晰,甚至造成保护性破坏。文章以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佤族翁丁村、怒族翁里村和彝族乐居村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现状村落总平面和民居建筑,分别分析三个村落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基于价值判断,以活态保护理论为指导,提出保护更新规划内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原始社会村落翁丁村中古老的干栏式木掌房民居建筑和与氏族社会组织相关的村落空间结构,明确村落佤族历史文化价值,提出按“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原则保存民居建筑形式、聚落形态和限制旅游开发等保护措施及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主的更新措施;农业社会村落翁里村中的干栏式木楞房民居建筑和体现民居与耕地空间临近性的村落空间格局,明确村落的怒族农耕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提出村落环境空间格局整体性保护、传统建筑保护和提升原住民文化“自珍”意识等保护措施及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主的更新措施;“空心化”村落乐居村中典型的彝族“一颗印”民居建筑和彝族传统文化,明确村落建筑的科学价值,提出村落空间格局修复和重续文化传承等保护措施及创新经营方式以吸引村民回流的更新措施。通过对三个不同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研究,结合云南其余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调研结果,总结归纳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共性特征及共性保护更新策略,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主要研究结论:(1)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2)建立健全文化传承机制,强化民族文化传承;(3)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存续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的联系纽带;(4)尊重原住民发展诉求,科学引导村落发展,对传统村落进行活态的保护。研究成果可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和发展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