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新疆准东火烧山油田火南、火8进行系统研究,以大量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多井测井评价、地震三维随机模拟建模等先进的多学科结合的油藏描述技术,深入研究储层的构造特征、储层展布及沉积特征,以提高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火烧山油田火南、火8区块含油层系自下而上呈一个完整的二级反旋回,平面上相序变化明显。沉积相序演化分析认为,下部H5、H4为湖相组合,上部H3、H2、H1为三角洲组合,自下而上为一个完整的湖退序列沉积体系。为了原油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有必要查明该油田地质结构、沉积相及微相、各储集性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储层非均质性、储集空间类型及其连通性,建立储层地质模型,从而调整油田开发方案,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为此,本论文对火烧山油田火南、火8区块平地泉组H1、H2、H3、H4、H5段开展储集层精细小层划分对比、断裂构造特征、储层沉积相和沉积微相、油藏分布特征、储层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起储层三维地质模型,为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了科学的地质模型。其主要成果有如下几方面:(1)火烧山含油层系自下而上(从H5到H1)为一个完整的湖退演化序列,H5为半深湖相沉积,形成白云岩、砂岩、泥岩薄互层复杂储层类型;H4属于浅湖相沉积,形成厚层稳定席状砂与厚层白云岩交互沉积;H3为三角洲外前缘相沉积,砂体发育程度差,以泥岩为主;H2、H1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发育不稳定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成为主要的储层。(2)根据火烧山含油层系上部和下部油层和储层的差异,将二叠系平地泉组含油层系划分为上部含油气组合(H1、H2、H3油层组)和下部含油气组合(H4、H5油层组)。通过火烧山、火南地区二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测井资料地层对比,重新落实断裂构造展布,新发现断层6条。区域断裂分布具有逆冲走滑性质,形成火烧山、火南右旋弧形断裂构造格局,对油气运聚和构造形态展布及储层改造具有一定的作用。火南背斜是在区域北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火东逆冲断裂带上盘发育的逆冲高陡背斜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