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主义旨在抵抗西方帝国主义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霸权,消除“中心”和“权威”,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这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认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对话。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遏制西方文化霸权,在长期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第三世界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学者探讨出了杂合式翻译策略、抵抗式翻译策略以及食人主义式翻译策略这三大翻译策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文化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即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数量大大少于西方文学作品的中译本。更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在这些少量的英译本中,不同版本有不同译法,中国特色文化时不时被译者有意或无意归化成西方文化,使读者莫衷一是,对真正的中国文化无从知晓。鉴于此,后殖民翻译理论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了很好的翻译理论指导。 自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的小说在海外更是备受关注,莫言作品的译者美国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功不可没。《酒国》是一部超现实主义,以反腐为题材的小说,莫言评价它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长篇”。这部小说创作手法奇幻,情节曲折多变,尤其是语言表达处处彰显中国文化元素,引人入胜。 本文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以葛浩文英译本The Republic of Wine作为个案研究,探讨译者在将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所达到的翻译效果。通过中英文对比和研究,本文作者发现在后殖民语境下葛浩文在译文中大量运用了抵抗和杂合翻译策略,忠实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弱势文化的译者更应以这一成功译例为榜样,充分合理地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翻译中国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并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以提升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总之,这部译著为中国译者提高译文质量,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了有效的范例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