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葛浩文英译《酒国》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ji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主义旨在抵抗西方帝国主义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霸权,消除“中心”和“权威”,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这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认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对话。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遏制西方文化霸权,在长期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第三世界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学者探讨出了杂合式翻译策略、抵抗式翻译策略以及食人主义式翻译策略这三大翻译策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文化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即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数量大大少于西方文学作品的中译本。更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在这些少量的英译本中,不同版本有不同译法,中国特色文化时不时被译者有意或无意归化成西方文化,使读者莫衷一是,对真正的中国文化无从知晓。鉴于此,后殖民翻译理论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了很好的翻译理论指导。  自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的小说在海外更是备受关注,莫言作品的译者美国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功不可没。《酒国》是一部超现实主义,以反腐为题材的小说,莫言评价它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长篇”。这部小说创作手法奇幻,情节曲折多变,尤其是语言表达处处彰显中国文化元素,引人入胜。  本文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以葛浩文英译本The Republic of Wine作为个案研究,探讨译者在将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所达到的翻译效果。通过中英文对比和研究,本文作者发现在后殖民语境下葛浩文在译文中大量运用了抵抗和杂合翻译策略,忠实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弱势文化的译者更应以这一成功译例为榜样,充分合理地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翻译中国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并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以提升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总之,这部译著为中国译者提高译文质量,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了有效的范例和借鉴。
其他文献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他的译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其英文版由葛浩文翻译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及其重要。一方面,阅读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正因为阅读的双重作用,阅读教学和阅读学习一直深受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展了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者通常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进行研究。而我国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大学生和成人教育学生,对于高
学位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的文学独具特色。历史小说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芥
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美国女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她一生学术兴趣广泛,涉及到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桑塔格与西蒙·德·波伏瓦(1908-1986)、汉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从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颁布旨在增进劳动者福祉的《黄金诏书》开始,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已有近130年的历史。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