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否定与禅宗机缘性会话中的遮诠现象进行研究。机缘性会话为禅宗师徒之间展开的问答形式的对话,旨在引导弟子开悟。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遮诠主要是从哲学、思想史和知识论的角度得到解释,在本研究中遮诠被看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语用否定”的语言策略。另外,禅宗语言以其独特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并产生了众多的独到见解,然而建立在理论框架之上的语用学研究却很少见。因此,对否定与禅宗机缘性会话中的遮诠进行语用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且具有很大意义。本文以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该理论框架内,遮诠与否定被当作是产生和传递会话含意的语用策略,即一种试图让弟子理解禅师话语中的会话含意。循着这条线,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1)禅师采用了那些遮诠与否定性的语用策略来引导弟子开悟?(2)这些遮诠与否定性的语用策略是如何使弟子领会禅师的言外之意的?(3)禅师在引导弟子开悟过程中为什么要采用这些遮诠与否定性策略?为了回答这三个研究问题,本文收集并分析了1 0 0例采用了遮诠与否定性语用策略的禅宗机缘性会话,研究发现如下:首先,本文发现了六种具有遮诠与否定性的语用策略,分别是,1)反二分,即以所问对象的对立面作答;2)反传统分类,即把传统上认为不属于某一类的对象归为此类;3)不可能性陈述,即描述一种不可能发生的现象;4)重复,即重复同一话语、意思、措辞等;5)非语言性表达,即使用非语言手段作答;6)哩哩语,即以一种类似孩童的话语来回答弟子的谈话。其次,禅师使用遮诠与否定性语用策略意在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准则来产生和传达的言外之意。反二分主要违反了质准则;反传统归类主要违反了方式准则;不可能性陈述主要违反了质准则和方式准则;重复主要违反了量准则;非语言性表达则主要违反了方式准则和量准则;哩哩语主要违反了质准则。当然,有时一种遮诠与否定性的语言策略不只违反一条准则,但在该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被违背最突出的准则。最后,该研究发现在禅宗机缘性会话中,听话人在获取会语含意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这一发现与禅宗“不说破”这一指导原则是十分吻合的。同时,禅宗的这种语言观深受庄子哲学与道家的语言观的影响。这些发现解释了为什么禅师们会更倾向于使用遮诠与否定性的语用策略来作为引导弟子开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