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拉帕醌介导AKT信号通路抑制宫颈癌细胞侵袭及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q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基于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的生物活性药物β-拉帕醌(β-lapachone)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基础实验支持。方法: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宫颈癌细胞系以及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系中NQO1的表达。噻唑蓝实验检测β-拉帕醌(0、1、2、4、6、8 μmol/L)作用宫颈癌细胞SiHa和C33a 24 h、48 h、72 h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β-拉帕醌给药处理宫颈癌细胞 SiHa(0、1、2、4μmol/L)和 C33a(0、2、4、6μmol/L),倒置显微镜观察药物处理后宫颈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β-拉帕醌对宫颈癌细胞SiHa和C33a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划痕试验用于检测β-拉帕醌对宫颈癌细胞横向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试验检测β-拉帕醌对宫颈癌细胞SiHa和C33a纵向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血管形β-验检测β-拉帕醌处理的宫颈癌细胞SiHa和C33a的细胞上清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l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血管形成能力。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血管生长因子、上皮-间质转化途径(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磷脂酰肌醇3-激/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Bmammalian target ofrapamycin,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依据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相比,宫颈癌细胞SiHa和C33a细胞中NQO1表达较高,HeLa细胞中NQO1表达相对较低。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β-拉帕醌处理SiHa和C33a细胞不同时间后,两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值均<0.05)。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β-拉帕醌处理后SiHa细胞由长梭形改变为椭圆形,C33a细胞由多触角长梭形改变为椭圆形。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未用药组,集落形成能力在用药组受到明显抑制(P值均<0.01)。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显着抑制了细胞横向、纵向迁移能力和细胞的侵袭能力(P值均<0.01)。血管生成实验结果表明,β-拉帕醌处理后宫颈癌细胞上清液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β-拉帕醌处理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值均<0.05),EMT途径相关蛋白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上调(P值均<0.01),间质标志物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水平下调(P值均<0.01),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p-mTOR和p-AKT的表达下调(P值均<0.05)。结论:基于NQO1的生物活性药β-拉帕醌可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体外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调节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并通过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转化途径抑制细胞的转移和侵袭。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恶性肿瘤,一般被简称为肝癌。因原发性肝癌恶性度高、侵袭能力强和预后差的特点,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又因临床表现不明显,经常被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失去手术的机会。所以对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努力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和减少死亡率的最有效办法。临床上
利用碱蒸煮法对麦草进行预提取,通过对提取液进行酶解、纯化处理,制备出粗低聚木糖及木素产品,分析了粗低聚木糖和木素的性能及得率;并对预提取后的固体物料进行烧碱法制浆,
研究目的:探讨HSDL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SDL2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揭示HSDL2蛋白在乳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中的作用,并初步阐明HSDL2调控乳腺癌恶性演进的相关分子机制,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提供预后标志物和潜在分子靶点。材料与方法:1.数据库及乳腺癌组织标本分析:运用Oncomine数据库检索乳腺癌组织中HSDL2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
目的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临床对结肠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预后仍不乐观。已有报道显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 JIB-04(Jumonji histone demethylase inihibitor,JIB-04)能够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JIB-04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阐述其作用机
背景: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CT)对乳腺癌患者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肿瘤体积(MTV)和全病灶糖酵解(TLG)作为新的预后因素,但已发表的文章结果尚不明确。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PET/CT参数SUVmax、MTV和TLG值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为临床防治乳腺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搜索2019年5月份
目的通过干预Treg细胞调节大鼠体外循环后的免疫抑制状态,探讨免疫抑制状态在大鼠体外循环后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清洁级SD大鼠32只(由北部战区总医院动
普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从“一五”普法到当下的“七五”普法,三十多年的普法活动影响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改变了他们对于法律的认知与情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及社会治理转型奠定了基础。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及国家“七五”普法规划中都对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七五”普法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这一普法责任制的落实对于完成“七五”普法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探明PD-L1调控M2型TAM(TAm/M2)极化在TNBC转移及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PD-L1作为TNBC抗肿瘤转移的靶点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材料方法:1.采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TAM/M2表面标志物CD206、M1型TAM(TAM/M1)表面标志物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TAM/M2标志性细胞因子IL-10及TAM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整个社会彻底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带来了无以言表的便利和好处,但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给我们也带来一些负面清单,约束我们的各种行为,信息保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个人信息的使用需谨慎,用的好则有助于创造我们工作生活的美好明天,用的不好则将导致无法估量的后果。近年来,因不法分子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造成的惨案比比皆是,也在提醒着我们必须要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目的:本论文通过研究生姜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小鼠结肠炎表型的作用与调节肠道菌群功能之间的关系。选取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生姜组。除正常对照组之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饮用2.5%DSS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