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农村的景观风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有的农村规划建设中,城市化与乡土文化冲突严重,对于当地社会文化研究不够,忽略了乡土文化价值,规划更多的强调现代化,向既有的城市规划模仿学习,缺少了对农村原有生态模式和生活模式的保护,导致规划效果既不被广大农民所认可,又无法实现城镇集约化、信息化、规范化的优势。千篇一律的城镇化建设不利于农村景观的发展,甚至会威胁到农村景观的生存。只有合理的、保持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景观规划缺乏方向指引,归期原因是缺乏一种客观、逻辑性的景观评价体系,合理的景观评价体系不但能够为景观规划指明方向,同时能够发现景观规划中的问题,优化景观设计,甄别景观规划中的关键因素,实现有的放矢。研究证明,合理优质的农村景观能够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助力我国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实现易相发展。我国农村景观规划起步较晚,景观规划理论复杂,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与摸索阶段。尤其是针对某一地区特点特色的景观评价更是稀少。近些年沈阳地区乡村景观发展迅速,但是相关的景观评价模式至今尚无。建立一种科学、严谨、可追溯性强的景观评价体系对于沈阳地区农村景观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解决三农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本文正是基于对沈阳地区乡村景观定性分类和特征分析,提出沈阳乡村地区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分析以及沈阳地区乡村景观现状的居住建筑用地景观、道路广场用地景观、绿化用地景观、其他用地景观的定性分类,得出沈阳乡村景观的基本特征。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总结得出乡村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文脉传承、自然优化、分期实施,强调整体优化、异质性以及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结合的特点。在对乡村景观评价中,遵循整体性、特色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简明科学性、客观性、层次性、可量化和可操作性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建立了基于沈阳地区特点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过程中的权重进行处理,最终建立了基于乡村景观可居度、乡村景观美景度、乡村景观差异度、乡村景观成长度以及乡村景观吸引度的基于沈阳地区的五维度乡村景观评价体系。通过案例,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处理,最终进行了实验论证,证明了所建立的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可以指导对相似的农村村落的规划评价,对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