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是Kristeva在1969年提出的,它指的是任何文本都和其他文本互相交织,而且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自从这一概念进入学术界,互文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批评方面。1981年,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ler把互文性引入篇章语言学,语言学家才开始接受互文性。然而,学者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批评语言学,分析政治文本、新闻报道、广告等语篇。本文试图从模因顺应视角分析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的互文性,语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书籍,期刊和私人的节日祝福短信。模因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语用学理论,它是研究模因复制、传播和演变的理论及实证科学。从模因论的角度看,互文是通过源文本的同化、互文模因的记忆和表达以及互文本的传播实现的。并且,模因传播的不同方式导致了互文形式的多样性。然而,并不是所有模因都能实现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的互文性,只有那些拥有复制忠实性、多产性和长寿性的模因,即强势模因(强势的基因型模因和强势的表现型模因)才能实现互文。除此之外,作者运用顺应理论分析了人们使用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的互文性的动机,也就是说,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的互文性需要顺应它的生存环境,即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基于模因顺应这一视角,本文运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目的是用具体的例子分析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互文性与语言模因的相互关系;定量研究是发现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互文性不同表现形式的频率以及人们对互文现象的态度。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的互文性是通过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实现的。模因论能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扩大了模因论在语用学中的研究范围。第二,人们在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使用互文性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对发送者和接受者不同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第三,统计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会使用不同的互文形式;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汉语节日祝福短信中互文性这一现象存在不尽相同的意见,但总体上人们对此保持中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