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纸原料短缺一直是困扰国内造纸企业的一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靠进口原料来填补现有的生产需要,虽然速生杨在北方的大范围种植,但是由于其不耐旱耐寒且易生虫,所以其成材速度仍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2008年柳树的改性品种--竹柳引入国内,竹柳(Salix matsudana cv.Zhuliu)生长抗性极强,对光照、病虫害、干旱、寒冷的抵抗力强于常规速生材。但是竹柳在国内多应用于生产板材,并不是作为制浆造纸原料,所以应对竹柳材性和制浆性能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竹柳是否具有制浆造纸潜力,从而缓解造纸原料短缺的问题本论文首先对一、二、三、五年生的竹柳的纤维素含量、木素、抽出物等组分进行测定,接着对四种树龄竹柳纤维质量进行分析,通过与毛白杨与巨尾桉的对比得出发现,二、三年生竹柳的纤维素含量与纤维长度略低于巨尾桉、与杨树持平,从而得出其具有较好的制浆潜力。对竹柳进行硫酸盐法制浆实验,通过改变NaOH加入量和保温温度,探究两者对成浆物理强度的影响,得出较为适合的工艺:用碱量16%,保温温度170℃。其中三年生竹柳较为适宜作为硫酸盐法制浆原料。接着以三年生竹柳为原料进行两段P-RC APMP制浆实验,通过改变NaOH加入量和H2O2的加入量,结合成浆物理强度和光学强度,得出较为适宜的加入量,其中NaOH为2.5%/4.0%,H2O2为2.0%/5.0%,成浆裂断长为2.09 km,撕裂指数为3.64 mN·m2/g,白度66.8%ISO,不透明度88.2%,吸收系数1.17 m2/kg,散射系数47.9 m2/kg。木素作为天然大分子物质,可用于生产酚醛树脂、香兰素、染料等高附加值平台化合物,本论文对竹柳木素结构进行探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热重分析、液相色谱等检测手段,对酶解-弱酸木素与黑液木素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经过对两种木素结构的对比,木质素在制浆后,醌型结构转化为含有羰基的结构,紫丁香基和愈创木基中的β-O-4、β-β、β-5等连接键被破坏,蒸煮药液中的HS-与伯醇羟基和仲醇羟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使两个位置的羟基减少,此外在蒸煮温度(170℃)处理下,苯环上的醚键同样断裂,生成一部分羟基。从而使木素大分子结构不再完整,断裂为小分子结构,最后从木片溶出到黑液中。酶解弱酸木素为4127 g/mol,黑液木素分子量为3522.5 g/mol,两种木素聚合度均小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