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贫困生已成为中学校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在其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内外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初中贫困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部分初中贫困生在心理层面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相对其他学生来讲,他们更容易出现自卑、自闭、抑郁、消极、仇恨等负面情绪,影响了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以及对以往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加以综合、取舍的基础上,确立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和侧重点,即对初中贫困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策略进行研究。本人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对长春市龙子心希望学校的初中贫困生做实证研究的情况下进行了论证。从初中贫困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因素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初中贫困生人格问题的成因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关注了初中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及培养其健全人格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而探讨解决初中贫困生心理障碍,培养其健全人格的策略。笔者认为,要解决初中贫困生的心理和培养其健全人格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即经济解困,减轻初中贫困生的生活压力;扶贫扶志,帮助初中贫困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加强培训,塑造教师高尚的人格;学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塑造初中贫困生的健全人格;心理咨询,解决初中贫困生人格问题;开展活动,在参与活动中塑造初中贫困生健全的人格;家校联手,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中塑造初中生的健全人格;培育特色文化,营造关爱初中贫困生的氛围。本论文最后提出,关注贫困初中生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努力,才能使初中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