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药剂学为指导筛选薇甘菊止痒活性成分的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05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于研究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优化制剂工艺、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每种植物所含化学成分较复杂多样,传统的化学成分分离-活性筛选模式虽能够得到天然活性成分,但所需的分离分析时间较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且可能会随着逐步的分离、纯化有效部位的活性越来越弱,最终导致得不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尤其是结构不稳定的化合物。因此,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筛选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旨在,以薇甘菊中止痒活性成分的筛选为例,建立一种在生物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引导下并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快速筛选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方法。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薇甘菊的综合利用及植物源止痒药物的开发提供基础。方法:1.止痒活性部位筛选依据相关文献及前期研究基础,首先采用溶剂提取法将薇甘菊依次经石油醚、乙酸乙酯、95%乙醇回流提取,得3个极性部位。其次,采用4-氨基吡啶诱导小鼠瘙痒模型,双盲的给药方式进行止痒药效实验,以小鼠10 min内舔体次数及瘙痒潜伏时间等行为学观察指标进行止痒效果评价,筛选出止痒活性部位。2.止痒活性成分筛选依据生物药剂学的理论知识,能够透过皮肤吸收的药物常具备分子量小、脂溶性强的特点,本研究拟采用水蒸气蒸馏或分子筛等方法对止痒有效部位进一步分离,并对所分离组分进行止痒药效试验,通过对各分离组分间止痒效果的比较,筛选出止痒有效组分;通过GC-MS色谱对水蒸气蒸馏部分及挥发油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在生物药剂学的指导下,推测薇甘菊中潜在的止痒活性成分,通过止痒药效实验对潜在的活性成分的止痒作用进行验证,筛出止痒活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薇甘菊中止痒活性成分的含量。3.止痒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采用HPLC法分别对止痒活性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及稳定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体外经皮吸收情况及透皮促进剂对其皮肤透过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1.止痒活性部位筛选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95%乙醇溶剂对薇甘菊加热回流提取,经计算其出膏率分别为1.55%、2.74%、14.50%。止痒药效试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当供试样品浓度折合为植物干样浓度4 g·g-1时薇甘菊乙酸乙酯部位对瘙痒小鼠10 min内舔体次数的抑制率为71.43%,95%乙醇部位的抑制率为32.57%,石油醚部位抑制率为26.29%,表明薇甘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止痒作用,拟选用活性最强的乙酸乙酯部位进一步分离筛选。2.止痒活性成分筛选(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经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的乙醚萃取物对瘙痒小鼠10 min内舔体次数的抑制率为35.3%,而蒸馏后所剩余乙酸乙酯浸膏的抑制率为12.4%;采用传统的柱层析法分离得小、中、大3个极性组分,其中,各组分对瘙痒小鼠10 min内舔体次数的抑制率分别为33.3%、14.4%、22.2%。由此可判定止痒活性成分为小极性且能随水蒸气蒸馏的成分。(2)薇甘菊挥发油止痒药效试验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薇甘菊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在10 min内搔抓次数明显减少;且高剂量组搔抓潜伏时间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由此可确定止痒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挥发性。(3)采用GC-MS分析技术对乙酸乙酯部位经水蒸气蒸馏所得乙醚萃取物及薇甘菊挥发油部位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根据面积归一化得二者均含有且相对百分含量较大的成分有氧化石竹烯、α-姜黄烯、δ-杜松烯、β-石竹烯、α-葎草烯。依据生物药剂学的理论知识,能够透过皮肤的药物常具备分子量小、脂溶性强的特点及量效关系,对β-石竹烯、α-葎草烯及氧化石竹烯的止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β-石竹烯具有较好的止痒作用,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通过HPLC法测得薇甘菊中β-石竹烯的含量为0.054 mg·g-1。3.β-石竹烯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β-石竹烯的油水分配系数、不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分别为:油水分配系数值为lg P=2.74,在甲醇、乙腈、乙醇、氯仿、石油醚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72×105、1.24×105、8.9×107、5.0×107、1.0×107μg·m L-1。高温影响因素试验中,β-石竹烯在60℃加热24 h含量下降了0.3%,强光照射影响因素试验中,β-石竹烯经4500±500 lx的强光照射10天,含量下降了0.4%;β-石竹烯体外经皮试验中,在不加任何透皮促进剂的情况下β-石竹烯24 h的累积透过量为82.95μg·cm-2,在加透皮促进剂氮酮的情况下β-石竹烯24 h的累积透过量为207.60μg·cm-2。结论:本研究首先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方法,将薇甘菊分为3个部分,初步探明了薇甘菊止痒有效部位,实现了对薇甘菊止痒有效部位的筛选;在生物药剂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依据透皮吸收药物多具分子量小、脂溶性强的特点并结合现代GC-MS分析技术,快速筛选出了β-石竹烯为止痒活性成分,验证了以生物药剂学为指导快速筛选活性成分方法的可行性;根据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薇甘菊药材中β-石竹烯含量,结果RSD值均小于3%,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是稳定可行的;β-石竹烯理化性质的研究,为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同时,β-石竹烯体外经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β-石竹烯具有一定的皮肤透过性,且透皮促进剂氮酮对β-石竹烯具有促透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异性个体对外界过敏原免疫反应过强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研究认为,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是过敏性疾病中Th2型炎症反应的重要启动因素,因此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任具有研究意义。本课题组发现,治疗过敏性鼻炎习用方小青龙汤中的有效成分儿茶素,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抗炎活性,故本研究推测儿茶素可能是小青龙汤的重要药效物质之一。本研究基于胸腺基质淋巴生成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皮肤表皮细胞增殖加速、角化不全和真皮淋巴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中,西医治疗银屑病的内服药疗效差和毒副作用大,而中医治疗银屑病以内服疗效较好且毒副作用小,所以中医治疗银屑病具有一定优势。中医理论认为银屑病的重要病机是血分热,血分热动,耗伤气血,血虚风燥,血热互结。因此,临床上凉血润燥,活血养血的理血剂是治疗银屑病的常用方药理念。银屑灵二方(PSORI-
天然气脱水是其储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天然气脱水装置通常处于高温、高压、含有腐蚀性物质的环境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保障天然气脱水装置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天然气脱水装置的异常识别和故障定位等问题,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符号有向图(Sign Directed Graph,SDG)的天然气脱水装置故障诊
目的: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的皮肤病,临床中常见寻常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其中以寻常型最常见,占90%以上[1]。这种疾病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理特征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新生血管形成及表皮内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1%~2%,而在部分的欧洲国家可达3%[2-3]。本病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身心负担。而目前其发病原因
据WHO报道,世界范围内患有听力损失的人数逐年上升,预计2050年听障人口将超9亿。而以内耳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感音神经性聋占所有聋病的70%,因此寻找与内耳结构功能相关的基因并探究其在听觉功能中的作用机制就有着重要意义。有研究报道在巴西某个耳聋家族中,患者存在Dock4及其临近基因Immp2的转录异常,这暗示出Dock4在听觉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对Dock4的研究始于2003年,其最初被当做一种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内部基底膜上的一类干细胞,它能通过自我更新来维持自身群体数量的稳定,同时又能够通过减数分裂分化产生精子,是雄性成年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通过自然生殖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成体干细胞。奶山羊精原干细胞(dairy goats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GSSCs)是从青春期或者性成
当下,国内儿童体适能培训行业仍处于爆发期,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少儿体能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们的认知不断加深,儿童体适能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玩家不断入局。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行业问题,比如师资、获客、课程等。行业内的各大机构也正在逐步完善自身在儿童体适能领域的产业布局,同时更多的创业公司也不断加入其中,为这个行业不断注入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活力。同时,由于省内儿童
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历史、文学领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不断进行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解读历史文、学领域知识,改变传统的历史、文学领域的研究范式,给予历史、文学研究新视角。唐诗是唐一代文学的标志,而贬谪诗则是贬谪诗人血泪的凝聚。《全唐诗》包括了整个唐代以及五代时期的诗词,对了解唐代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贬谪诗人作为贬谪群体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贬谪诗人所代表贬谪群体的特点及其中隐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从文化自尊到文化自信视觉认识武术文化发展困境。任务:传统与现代发展分割;武术文化的认同障碍;国际传播中武术形象的重构。建议:协同传统化与现代化发展,加强武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认同,重构国际传播中武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