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以针药结合疗法为着眼点,通过观察对比中药组、针刺组及针药组对喉瘖患者发声功能的影响,以现代医学对嗓音评价指标,研究针刺对喉瘖的临床疗效,并浅析喉瘩辨证取穴机理,期望为中医综合治疗喉瘖提供有意义的临床参考。研究方法对2015年5月1日到2016年1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以“声嘶”为主诉的喉瘖患者60例,主要包括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瘢痕(良性病变术后)。采用循证医学的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患者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采用区组随机方法将受试者以3人编为一区组,每一区组内患者再随机分配到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中药组内服中药,针刺组则单纯针刺治疗,针药组则两者结合治疗。疗程总共4周时间,要求患者于治疗前、4周治疗后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的检查及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组第1天、治疗4周后中医症状自我评价量表积分、主观嗓音障碍量表积分(VHI-10)、嗓音分析参数数值(FO、Jitter、 Shimmer、NHR)、最大声时、总嘶哑程度评分及复查纤维喉镜,了解患者嗓音功能恢复、声带病变情况、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研究结果喉瘖患者共60例,每组各20例。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中医症状自我评价量表积分,主观嗓音障碍量表(VHI-10)积分,最大声时(MPT),嗓音分析参数中的基频(FO)、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总嘶哑程度G,经统计学分析,组间一般情况及治疗前自我评价、嗓音客观分析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中药组治愈2例,好转13例,无效5例;针刺组治愈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针药组治愈5例,好转15例,无效0例。经统计学分析,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疗效优于中药组(P<0.05),针刺组与中药组、针药组疗效相当(P>0.05)。三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自我评价积分、VHI-I0积分、最大声时、F0、Jitter、Simmer、NHR及总嘶哑度各自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对于中医症状自我评价积分、VHI-I0积分、最大声时、NHR及总嘶哑度三组间治疗后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且均提示针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针刺组与中药组疗效相当(P>0.05);而在最大声时,针药组也优于针刺组(P<0.05);基于F0、Jitter、Simmer无疗效差异(P>0.05)。结论对于60位入选病例,中药、针刺和针药结合对喉瘖都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医症状自我评价积分、VHI-10积分、最大声时、F0、Jitter、Simmer、NHR及总嘶哑度。从有效率及各项参数指标来看,针刺与中药疗效相当。治疗喉瘖应重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针刺配合中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发声障碍,缓解伴随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可作为临床综合治疗喉瘖患者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