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高效数值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停输再启动问题是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备受管道运营部门以及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评估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安全性一般需要借助于数值模拟手段,而含蜡原油长输管道往往成百上千公里,数值模拟耗时较长,为了缩短停输再启动的安全性评估周期,本论文从数学模型、离散求解、自适应方法以及GPU并行计算共四个方面开展了停输再启动高效数值方法研究。从三维停输再启动数学模型出发,通过合理的简化推导了伪二维停输再启动数学模型,该模型可描述多流体类型、多流态共存的停输再启动过程,有效克服了以往伪二维水力模型仅适用于层流或简单触变性模型、热力模型需引入摩阻系数经验式的缺点。触变性模型是再启动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型的参数回归属于再启动模型参数确定的难点。对此,针对目前参数回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单目标回归模型和一种新的多目标回归模型以及相应的回归算法,成功实现了拟合偏差较小以及回归得到的参数满足物理意义这两个回归目标。结合停输再启动过程中物理量的变化特性,采用多套网格系统实现了停输再启动计算区域的离散。基于这多套网格系统,采用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容积法对停输再启动控制方程进行了离散,并提出了停输再启动水热力耦合求解算法。此外,为了探究求解器对停输再启动求解效率的影响,开展了多种非代数方程组和线性方程组求解器的对比研究,可为停输再启动数值模拟求解器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将自适应小波配点法与停输再启动水热力耦合求解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配点法的停输再启动算法,该算法可动态调整轴向网格密度,以达到减少轴向网格点以及相应广义土壤横截面的目的。为了实现对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过程的高效模拟,对影响该算法的阈值、最低分辨率层次以及自适应策略进行了探讨,提供了适合于工程计算的相关建议。针对GPU线程数目庞大的特点,对停输再启动水热力求解过程设计了并行计算算法,成功实现了停输再启动过程的GPU并行化求解。相较于CPU串行化求解而言,GPU并行化求解具有更高的求解效率。对于本论文所设计的算例,水力和热力求解分别加速了6.2倍和4.1倍;GPU并行计算与小波配点法结合使用,热力求解可实现进一步加速,加速比可达到19.0倍。
其他文献
水基钻井液在页岩气钻探中应用需求越来越大,但是钻井液配方复杂,其流变性、封堵抑制性和润滑性有待提高。本文系统评价了剪切响应型Laponite凝胶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的性能,发现该材料具备增粘提切、纳米孔隙封堵及抑制页岩分散性能,并探究了相应的作用机理;研制了两种在钢材表面强吸附的合成酯水基润滑剂,并探究了分子结构对润滑性能影响机理。针对流变性能,本文利用哈克流变仪对Laponite和膨润土在水及聚合
下寒武统和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是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主要研究目的层段,两层系页岩普遍具有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TOC含量高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中国南方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和热演化,页岩气井既有高产井,也有低产井甚至失利井,使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成为页岩气成藏研究的关键。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是页岩气保存研究的前提,有机质的富集受控于沉积时的构造背景。中国南方在早寒武世处于板块拉张背景下,与外海
中转油库作为上游管道和下游管道的衔接点,既要满足其上游管道的收油要求,又要满足其下游管道的发油要求,还要满足油库本身的操作规程。中转油库调度计划不当导致的停输将增加启停泵次数并增大混油量,甚至会耽误从油源(例如炼厂)接收油品和向市场供应油品,从而损害成品油管网运行的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多罐区成品油中转油库,建立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模型考虑了油罐的容量约束,油罐和罐区的操作约束,油库内
世界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范围已由浅海扩展到深海、超深海,复杂的海洋环境给海底管道结构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由海流造成的海底悬跨管道涡激振动是深水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正确地预测海底悬跨管道的动力行为,往往需要开展大量的参数分析工作,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手段实现通常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因此,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解析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首先,本文提出了基于广义积分变换法的内外流联
油气勘探开发及输送过程均会涉及单相流、油水两相流乃至油气水三相流。基于管道运输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既需要明确油水在管道内的具体相分布及压力降的情况,也需要明确油水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及机理,以科学地指导管道的设计及管理。这就需要不断发展实用且经济的新方法来提高油水两相流特征参数表征评价技术的多样化和高效化,进而丰富油水两相流动力学理论体系。本论文基于太赫兹光谱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开展了油水两相流流动特
原油在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进程中继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低渗透油藏的不断开发,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难度要求开发一种替代的、经济有效的原油开采工艺。微生物采油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环保的三次采油技术。本论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低渗透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特征,采用宏基因组学从微观方面研究了微生物降解原油的机理,建立了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烃降解菌芽孢杆菌属的定向激活营养体系
钻井过程中页岩与钻井液发生一系列物理与化学作用(水岩作用),诱发页岩从晶层微纳米裂隙发育成大尺度裂缝,进而导致井壁失稳。本文从分子动力学角度探索水岩作用下页岩劣化的微观机理和调控方法,为深层页岩井壁稳定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高温高压下页岩水岩作用劣化的微观机制实验表征了深层页岩粘土矿物的Mg或Fe取代特征,建立了考虑粘土晶格取代特征的页岩典型矿物水岩作用分子动力学模型,克服了传统模
由于孔喉细小,致密-低渗油藏开采中出现很多不同于常规油藏,且异于经典理论的异常现象。本文采用实验方法,探索致密-低渗油藏中气体扩散和润湿异常现象。攻克了致密岩心物性参数控制和制作的技术难点。通过对岩心砂配比、胶结剂用量、压制压力、固化压力等的优化,确定了致密岩心制作的工艺条件。高压压汞测试结果证明,人造致密岩心可以很好地模拟天然致密岩心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高压气体渗流实验表明,人造致密岩心与天然致
印度与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导致青藏高原产生了强烈的变形和断裂,造成了大规模的地表隆起、形变和断层运动。高原东南缘作为物质流通的管道,地质活动也极其剧烈和复杂,出现了地表抬升和地壳增厚等地质现象。一直以来,很多地球物理学家对该岩石圈的变形分布和形成过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动力学模型,但是对于造成这种地质现象的原因,以及碰撞作用下岩石圈的形变过程,仍然存在着争议。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布设在云南、贵州和四川
致密砂岩油气作为全球重要的非常规化石能源领域,相继在我国及全球各大含油气盆地中已有重大发现,其资源潜力巨大。前人研究已经证实盆地埋藏过程的差异对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砂岩孔隙动力学研究对探索致密砂岩孔隙度演化过程和成藏动力学机制有重大理论意义。然而本领域存在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其一,目前砂岩压实过程及机制的研究仍沿用泥岩压实理论,并未考虑砂岩自身的特殊性开展砂岩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