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语言在语言交际中的广泛运用引起了了中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从六十年代中期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纷纷致力于模糊语言的研究,从语音学、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了系统化探索。在交替传译中,说话人和口译员频繁使用模糊语言以达到特定目的;但是对于交替传译中的模糊语言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会议、演讲、谈判等的交替传译文本作为语料,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在语用学参照下模糊语言的使用;并以释意理论为指导,详细阐述了交替传译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模糊语言。本章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各个领域关于模糊语言的探索研究,分析了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局限性。通过对模糊、含糊和概括等词的对比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并尝试为模糊语言给出定义。交替传译中口译语言模糊语言的现象,本章进而论证了在交替传译中,模糊性是口译语言的特征之一。说话人运用模糊语言作为某种交际策略,而口译员也有意识地运用模糊语言作为口译的有力帮手。第二章首先结合语用学“语境”概念,阐述了模糊语言的意义是由语境确定的。进而从语用角度出发,结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对交替传译中的模糊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交际中,说话人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的指导下,有技巧性地使用模糊语言,会提高话语的灵活性,得体性,确保在相对和谐气氛中充分传达信息、完成交流。第三章指出说话人的动机决定了说话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而通过例证,分析了说话人运用模糊语言作为某种交际策略,以提高话语的灵活性、得体性以及产生特殊的交际效果。说话人通过在词汇、句法、篇章层面上进行语言选择生成模糊语言。同时在交替传译中应注意模糊语言度的把握。第四章为全文重点,详尽分析了口译员应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首先利用中西方模糊语言对比研究成果,指出在口译这一跨文化交际中,口译员在应对模糊语言时须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而以释意理论为理论框架,着重研究了模糊语言在交替传译中的翻译策略,提出译员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主动处理或被动处理,并需参照听话人的回馈调整翻译方式。此外,以释意理论的质量评估做标准,通过实例对口译员关于模糊语言的翻译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交替传译中巧妙使用模糊语言不仅能提高交际的得体性、有效性,产生特别的交际效果,还能减轻口译员工作负荷、提高口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