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就的章回体小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将其外译对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部古典巨作,在德国的译介经历了由片段、编译本,最终到全译本的发展过程。其中,德国汉学家、翻译学家弗朗茨·库恩,于1934年出版德译本《水浒传》(Die R?uber vom Liang Schan Moor),是德语区第一部以一百二十回《水浒传》为底本的译本,发行量在其译作中位居前列,随后多次再版,被视为《水浒传》在欧洲最为经典的译本之一。《水浒传》中涉及大量在译入语中无对等项的民俗和宗教用语以及成语、谚语等各类文化专有项,其翻译处理方式与策略值得研究。因此,笔者选定《水浒传》库恩德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本论文在目的论视角下,结合奈达对文化的分类理论、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对《水浒传》库恩德译本中出现的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研究,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分析,归纳其整体特点,探究对目的论的实现情况,探讨相关翻译策略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水浒传》德译本中,库恩采取以保留为主、替换为辅的总策略对文化专有项进行了翻译,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专有项,采取了转换拼写法、语言翻译法、文内解释法、同义词翻译、同化、自创等多种翻译方法,使译文较大程度地保留和再现了原文化专有项的信息和风格要素。库恩的《水浒传》德语译本对其它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人物及地名的处理方面,完全采用转换拼写法等策略,保留原文特色;在成语、谚语及民俗词语的处理方面,优先采用语言翻译法、文内解释法等保留策略;当保留策略可能对译文读者带来理解困难或造成误解时,可采用同化法等替换策略。库恩在出版方要求压缩译文篇幅的情况下,以精练的文字较好地翻译了文化专有项,成功地使目标语读者领略到如民俗风貌、传统节日、古代军器、特色建筑、谚语俗语等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