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乳腺导管内癌超声、钼靶图像以及病理学特征的分析,探讨DCIS影像学特征与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以提高超声及钼靶检查在DCI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DCIS的术前个体化诊疗提供更多无创性依据。方法:收集2012.02-2017.06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疗,完善影像学检查后进行手术切除,并经由术后病理诊断为DCIS的250个病灶,研究内容包括超声、钼靶图像特征,病理学(包括免疫组化及分子分型)特征,分子分型特征。分析超声、钼靶特征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超声征象方面,非肿块型DCIS病灶的ER(-)、PR(-)比例高于肿块型DCIS病灶(34.5%vs27.3%,36.6%vs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21);非肿块型DCIS病灶Ki-67高表达的比例高于肿块型DCIS病灶(68.3%vs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Alder血流分级II-III级的DCIS病灶Ki-67高表达的比例高于血流分级0-I级的DCIS病灶(77.2%vs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钼靶特征方面,恶性钙化在高组织学分级的DCIS病灶中出现的比例高于低组织学分级的DCIS病灶(50.2%vs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有恶性钙化的DCIS病灶HER-2(+)的表达率高于无恶性钙化的DCIS病灶(32.6%vs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部分分子生物学指标的表达与导管内原位癌的影像学特征存在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及钼靶特征推断其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