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冤魂志》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颇具声名的释氏辅教之书,该书侧重于通过描写虚幻的鬼魂复仇,展现好杀之人临死相验,子孙殃祸的结局,进而以此来证明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道理。然而毋庸讳言,颜之推是一名儒士,儒家思想贯穿他的一生,这在《冤魂志》中随处可见,因此,《冤魂志》不仅仅是一部讲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其内容还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简要概述《冤魂志》,介绍本文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冤魂志》大多取材于旧时典籍和当时发生的事件,多有正史依据,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反映了南北朝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出当时南北朝社会政治与法制的黑暗以及官吏的残忍横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通过描写统治者内部争夺权位,骨肉相残,冤冤相报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抨击败坏世风和道德沦丧,再现兵荒马乱年代人民遭受的苦难。因此,虽然《冤魂志》全篇皆写冤死鬼魂报仇之事,但却藉以表达惩恶扬善之旨,寄寓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本章是笔者进行研究的前提基础。第二章释氏辅教之书。《冤魂志》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释氏辅教之书,全书皆言果报,反映了颜之推笃信佛教,大力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然而,通过与同时代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研究,笔者认为,颜之推虽推崇佛教却不排斥儒家思想,他把佛教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具体研读《冤魂志》,我们会发现《冤魂志》所言的报应之事皆为现世报,今生的业障今生来偿还。颜之推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佛学作儒家式理解,他坚持儒家立场,又不排斥佛教,这些都是体现儒家价值观的训言,所尊的依旧是儒道。因此,儒家精神,尤其是儒家的现实精神奠定了《冤魂志》的独特魅力。这种独特是研究的焦点。第三章文章经世致用。毋庸置疑,颜之推是一个主张明哲保身的儒士,然而,在《冤魂志》中,之推公引经史以证报应,他讽谏当世,直言不讳,对当时的贵族、高官甚至当时的统治者进行无情的揭露,这似乎与他安身保命的价值观相矛盾。可是,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颜之推还有着深入骨髓的经世致用的观念,其经世致用之道是希图恢复汉魏六朝以来丧失的人间的信赖关系,进而建立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明哲保身并不矛盾。第四章《冤魂志》叙事分析。《冤魂志》与许多单纯宣扬神佛灵验,因果报应的释氏辅教之书不同,它在叙述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等方面呈现新的态势。首先,《冤魂志》采用了“史官式”的叙述者,作者与叙述者同一,一方面对所要叙述的人物无所不晓,一方面又要保持客观的立场,真实客观的把某人某事讲出来。其次,因为《冤魂志》叙述者是以一种写史的笔法进行叙事,小说中的史实大部分是经过筛选的,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关,所以《冤魂志》主要采取的是无限制型视角,也就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另外,《冤魂志》还有与内视角相结合的倾向,深入到人物内心,进行简单的心理描写,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次,在叙述时间上,《冤魂志》采用以顺序为主,偶尔辅以倒叙、预序的叙述时序。最后,《冤魂志》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种浅层结构的表现是叙述的同一式结构;深层结构是因果报应(现世报)观念。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之所以会有这种二元对立式的表层结构,归根结底是由《冤魂志》的深层结构所决定的,也就是由现世报观念决定的。本章将以《冤魂志》中的故事为基础,进行全面的叙事分析,力图展现《冤魂志》的叙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