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旅游业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已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加剧及景区的过度开发,也对区域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甚至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当地未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探究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认知人类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响应关系,对于指导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足迹是研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方法,其能够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强度以及废弃物的产生情况,并定量化评估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及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开展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足迹的影响研究,分析其中关键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同时,旅游智能化发展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获取大范围连续的生态环境和旅游大数据成为可能,为景区生态足迹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山岳型风景区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主体,相比于其他类型景区,其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生态环境受旅游活动干扰的消极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以三清山这一典型山岳型风景区为案例区域,基于卫星遥感、气象观测、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长时间序列的多源异构数据,利用3S技术和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开展旅游活动对三清山景区生态足迹的影响研究。以生态足迹表征景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未来趋势的预警,然后基于相关结论,从不同角度对三清山风景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3S技术与旅游生态足迹理论,提取三清山景区旅游生态环境要素和可持续发展指标,并分析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长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要素基本呈逐年上涨的状态,其中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表明区域旅游业近十余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另一方面,森林面积在2005—2019年中逐渐增多,城镇区域面积较早期年份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和气候舒适度呈周期性季节变化和相对稳定的年际变化;研究区虽然一直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盈余状态,但是人均旅游生态盈余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表明研究案例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开展2005—2019年三清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确定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通过曲线拟合模型进行人均旅游生态盈余的预警。针对2005—2019年旅游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与自然以及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旅游吸引力等经济社会因素为主要的驱动因子;通过11类曲线拟合模型中最优的指数模型,对研究区域的未来人均旅游生态盈余进行预警,发现研究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弱,其人均旅游生态盈余不仅逐年降低,且在未来10年内将小于0.01hm2每百人,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将难以满足人类旅游发展的需要。(3)基于上述分析及预警结果,结合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对如何有效控制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增长以及减少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建立协调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景区建设;三是坚持科学规划,打造优质生态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