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防控用药的助渗剂筛选和评价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tr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化螟[Chlio suppressalis(walker)],是为害禾本科作物的一种重要害虫。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螟虫为害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二化螟幼虫的为害方式较特殊,不少农药在生产上不能发挥出良好的防效。添加助渗剂可以增加药剂在植物体表的附着能力,防止药液流失:提高药剂进入害虫栖息部位(水稻叶鞘和心叶内)的渗透能力,增加药剂暴露机会:甚至增加进入害虫体内的穿透能力,提高害虫的受药剂量。然而目前的助渗剂,主要考虑提高药剂在靶标植物和害虫体表的附着能力,很少考虑对植物茎秆的渗透能力。本研究以水稻二化螟的药剂防治为例,重点研究水稻茎秆助渗剂的筛选方法及其增效的测评标准
  1.不同农药助渗剂对水稻茎秆渗透能力的测定
  为了获得潜在的杀螟药剂助渗剂,本研究基于提高药剂进入害虫栖息部位的渗透能力,首先设计了一种测定农药助渗剂在水稻茎秆内渗透速度的简单方法,通过目测着色溶液下渗10cm稻茎段的流出时间.测定了15种不同助渗剂溶液由稻苗心叶喇叭口沿稻茎(叶鞘间隙)下渗的速度。结果显示不同的农药助渗剂下渗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快速渗透剂T、润湿剂GY-WS10、超强渗透剂盯C-E和渗透剂GY-W07这4种助渗剂溶液(浓度为:0.8%)沿10cm稻茎的渗出时间分别为<5min、6min、7min以及7min:同样条件下渗透剂JFC-1、低泡渗透剂SF、快速渗透剂JFC-M、有机硅增效剂GY-S903、耐碱渗透剂AEP和渗透剂JFC这6种助渗剂的渗出时间分别为13min、15min、15min、16min、17min与18min:耐碱渗透剂OEP-70为65min:而喷雾增效剂GY-T1602、喷雾增效剂GY-Spry、渗透剂JFC-2和渗透剂OE-35均大于8h,在试验观测期间均未见渗出。测定结果符合理论预期,表明该实验设计提供的简易方法,可以区分不同候选农药助渗剂对水稻茎鞘的助渗能力,并依此对被测助渗剂进行了初步分类,即依据本测试法在水稻茎鞘中的渗流速度>1.00cm.min-1的强渗透剂,1.00-0.30cm.min-1的较强渗透剂,0.30-0.10cm.min-1的一般渗透剂和<0.10cm.min-1的差渗透剂。
  2.使用浓度对不同助渗剂在水稻上渗透能力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索助渗剂对水稻茎秆的渗透性能,以及使用浓度对助渗能力的影响,以便确定筛选助渗剂的可靠参数,本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挑选了6种渗透速度具有一定差异,并且属于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助渗剂作为代表,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同助渗剂在不同浓度梯度下和不同时间,渗透通过10cm稻茎的量,测定不同浓度助渗剂的下渗速度以及浓度对不同渗透剂渗透速率的影响,由此利用助渗剂浓度和渗透速度建立助渗剂的可靠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助渗剂在选取得浓度范围内(0.2-1.2%),渗透速度随着助渗剂浓度升高而加快:而且不同助渗剂渗透速度随浓度加快的速度有所不同。在常见的助渗剂使用浓度下(0.6-0.8%),药剂的助渗速率大致为:T70>WS10≥S903>SF>JFC-M>OEP-70,在低浓度下(0.2-0.4%)测定的助渗速率(S903≥T70>WS10>SF≥JFC-M>OEP-70)不能代表实际使用浓度下(0.6-0.8%)的渗透速率;而高浓度(>1.0%)的助渗剂,不论是从经济或者环境等综合效益的角度都不具有应用价值。讨论认为,比较不同助渗剂在防治水稻螟虫上的助渗能力。可以利用稻茎测定方法,但应该在使用浓度范围内测定下渗速度进行评价。测定稻茎下渗速度,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助渗剂的助渗速率,也可以利用目测着色溶液的流出时间,后者虽然没有前者精确,但所测定的对应渗透剂下渗速率趋势基本相符,相关系数达到0.88。
  3.不同助渗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的增效作用
  为了综合评价不同助渗剂提高化学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并证实它们对二化螟防治的增效作用同其渗透特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将不同助渗剂分别与合适浓度的杀虫单一阿维菌素农药复合物复配作为生测药剂进行模拟田间增效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浓度为0.8%的快速渗透剂T,润湿剂GY-WS10、低泡渗透剂SF、快速渗透剂JFC-M,有机硅增效剂GY-S903和耐碱渗透剂OEP-70后,喷雾处理水稻二化螟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7%、93%、90%、87%、93%和67%,同未加助渗剂的药剂对照组(死亡率42%)相比,杀虫效果均发生了显著提高:0.4%浓度下的相应助渗剂对应的致死率为93%、88%、79%、73%、93%和41%,除OEP-70外,其余助渗剂均产生了明显的增效作用:而相应助渗剂在0.2%的浓度下介导的二化螟死亡率分别是83%,63%,51%,57%,78%和37%,统计发现,仅有快速渗透剂T,润湿剂GY-WS10,快速渗透剂JFC-M以及有机硅增效剂GY-S903提高了药剂的杀虫效率。进一步分析增效助渗剂的稻茎渗透速率发现,对于该农药复配配方中,具有显著增效的助渗剂渗透速率均大于0.1580μl/min。由此可见,对于杀虫单.阿维菌素复配药剂,当使用的助渗剂能使药液的下渗速率大于这一个速度就极可能显著增加该药剂在水稻上对二化螟的毒杀效果。
  综上研究表明,本研究设计建立了可以测定渗透剂对水稻茎鞘渗透能力的简易稻茎检测方法。证实助渗剂确实能提高化学农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其增效能力与其在水稻茎鞘内的下渗速率成正相关。这一方面说明提高药剂对水稻茎鞘的渗透能力是助渗剂增效的主要机制,同时也证实利用水稻茎秆渗透速率检测水稻二化螟防控用药助渗剂的有效性。此外,举研究还发现,浓度对不同助渗剂渗透能力的影响不同,不同药剂配方防;台二化螟,所使用助渗剂对稻茎的渗透应该达到特定速率,才能充分发挥其杀虫效果。这一发现为今后二化螟的大田防治的药剂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摘要:生活垃圾发电,是一种有效的再生能源技术。其核心为垃圾焚烧炉,如何对垃圾焚烧炉进行调整让其达到最大的工作效能是我们所希望的。本文作者就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进行介绍,详细论述如何对焚烧炉进行调整。  关键词:风量调节;机械调节;燃料处理  引言  生活垃圾发电厂早期设计都是借鉴国外先进焚烧工艺和设备,结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特点,并充分汲取国内比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了计算机集中
期刊
摘要:LED光源无影灯,是现代外科手术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因为手术场合的重要性,无影灯装置的研究,必须符合医院要求。因此led光源无影灯装置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而无影灯,无论是从机械结构还是功能要求,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考量和专业的设计。笔者就将结合无影灯的光源和机械结构来进行研制分析。给无影灯装置的研制提供一条科学的道路,来满足不同的市场或者医学需求。  关键词:光源设计;LED技术;LED光源配
期刊
海上运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外来物种可能通过压载水运输到其它环境,侵入并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经济且环保的压载水处理方法。
  近几十年来,纳米光催化剂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因其在污染物降解,杀菌,CO2光还原和水分解产氢等方面的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光催化降解相对经济有效。ZnWO4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价带和较宽的带隙,可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在降解灭活方面具有潜力。因此,ZnWO4是用于灭活微生物的理想光催化剂。
  光生电子和空穴的高复合率是
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往往存在于植物所有生长阶段,植物从苗期到成熟期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胁迫条件。当植物生长受到胁迫时,会启动自身应答机制,帮助自己渡过逆境的危害。同样,当植物受到外界胁迫诱导因子的诱导后,也会产生类似于逆境胁迫后的应激反应,产生对非生物胁迫的诱导系统耐性(induced systemic tolerance,IST)。植物根围促生细菌在植物根系完成定殖后能产生一系列对植物生长有益的代谢产物,其中有些物质就可以作为诱导因子诱导植物产生系统耐性。同时,植物根围促生细菌能够改善根围土壤微生态,将土
目前化学防治依旧是防治田间有害生物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随着农业以及植物保护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必然朝着高工效、省力化的趋势发展。植保无人机作业是新兴的农业技术之一,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者的安全性以及降低了植保成本。但是目前用于植保无人机作业的农药剂型仍然是传统剂型,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以及可湿性粉剂等,这些剂型在使用无人机作业中防效不佳的情况时有报道。由于这些剂型不能完全满足无人机喷雾的技术要求,因此,急需开发适合于我国航空植保需求的农药剂型产品。在分析研判当前常用农药剂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其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均很广泛,该菌无性态分类地位是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有性态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由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ycines Horl)引起的大豆炭疽病是全世界大豆种植区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巴西、印度、南美及中国台湾和内地普遍发生,导致大豆严重减产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许多国家的检疫对象。
  本文采集、分离并鉴定获得了大豆平头炭疽(Colleto
蓟马是农作物上常见的重要害虫,其通过直接取食作物和间接传播病毒给作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蓟马的防控依然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化学防治导致的农药抗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急需发展绿色防控措施。已有研究表明,利用蓟马聚集信息素对蓟马进行监测和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进行田间防治,本试验在实验室内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蓟马三种聚集信息素组分在不同诱芯载体中的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研究不同SPME萃取时间和不同剂量下西花蓟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坚甲科)是防治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的主要天敌之一。有关花绒寄甲的研究主要在中国开展,集中于防治林木天牛害虫的应用研究,包括人工饲养与繁育、对天牛害虫的防治以及信息化学物质等,但对花绒寄甲幼虫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行为研究较少。花绒寄甲依靠1龄幼虫寻找并寄生寄主,其生长发育表现取决于能否成功制服、取食寄主。常见多头寄甲共同寄生同一寄主,该行为是花绒寄甲偏好协作寄生、还是个体寄生的某种群体表象,事关寄生行为的进化和室内大规模繁殖技术,值得明确。本研究以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引发的疫病是全球农业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曾经直接导致1845-1850年爱尔兰及部分欧洲地区的马铃薯绝收以至数百万人饿死,史称“爱尔兰饥馑”,对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疫病平均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近百亿美元的农作物损失,是威胁人类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致病疫霉菌在侵染植物的不同阶段,会通过向寄主细胞输送多种外泌蛋白,破坏植物的免疫反应,营造一个利于自身入侵和定殖的小生境。致病疫霉菌基因组大量编码一类RXLR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病害,病原菌为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Nisikado&Miyake)Shoem。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病原菌小种的变异性,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与品质。种植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是主要的防治手段,但由于生理小种的差异性,抗病品种的局限性显而易见,而市场上防治玉米小斑病菌的药剂比较匮乏,所以筛选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菌的药剂迫在眉睫。
  2015~2016年从江苏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地区的玉米病叶上采集并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