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续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an87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志愿者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催化剂,在消解社会矛盾的同时,构筑了社会文明之网,成为了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一环。在某种情境下,志愿者与非营利组织属于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伙伴关系。残障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残非营利组织与助残志愿者一起成为了残障群体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助残非营利组织致力于解决残疾人的需求问题;而志愿者为助残事业贡献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解决残疾人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组织的发展。志愿者这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不仅与其自身的认知和动机有关,也和组织与志愿者的互动形式、志愿者管理模式有关,如果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需求未得到满足,那么志愿者对组织的服务承诺可能会下降,并进而退出其服务岗位。为了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志愿者在助残非营利组织继续提供服务的意愿,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志愿者的自我认知、关系网络、组织认同、自我效能四个维度,以试图找出影响志愿者做出服务承诺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助残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策略。基于对深圳市56家助残非营利组织275份有效的志愿者答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志愿者在参与到某一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时,自我认知越全面,对组织的认同度也会更高,也越有可能做出长期的服务承诺。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感越强烈,越容易留在该组织继续服务。本研究认为助残非营利组织应当完善志愿者的管理,从提升志愿者认知层次、营造积极的志愿者关系网络、强化志愿者的组织认同和满足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出发,以更好地留用优质志愿者,从而实现社会公益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工业化建设不断进步,企业和居民的负荷用电水平不断增长。这使电力系统故障电流也随之不断增长。电力系统故障电流的快速增长,极易导致超过开关设备的额定开断能力,甚至损毁设备,这严重威胁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引入故障限流器(fault current limiters,FCLs),来降低系统的短路电流水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但额外引入故障限流器会增大系统的成本。因此,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愈发加快,很多人在严峻的生活与精神压力下难以支撑,使得抑郁症这一类情绪障碍性疾病拥有了滋生的温床。现阶段,抑郁症给予健康人的威胁不可小觑,越来越多的轻生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抑郁症这个曾经的“冷门话题”。抑郁症以抑郁的心境为主要特征,它表现为持续的抑郁难以消退,临床上体现为心境与处境并不相符,轻者难以开心、缺乏自信、避开人群,重者可能悲观厌世,甚至企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式机械动力装置,可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助力行走,从而缓解紧张的医疗资源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有的下肢康复外骨骼大多采用跟踪预设步态的被动控制策略,这种控制策略使下肢外骨骼呈现高刚度,当人机运动不协调时会对人体下肢造成牵扯甚至伤害。为降低下肢外骨骼呈现的刚度,论文搭建了下肢康复外骨骼并对柔顺控制策略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人体下肢运动机理展开
可穿戴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已展现出使下肢存在行动障碍的人实现辅助行走、脑中卒等导致下肢运动受损的患者的康复运动等突出的功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体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能获取肢体运动的生理信息同时可反映了人体的运动意图。因此,利用s EMG,外骨骼机器人可望及时获得患者下肢运动意图,从而控制外骨骼实现与患者的协调康复运动。然而,基于s EMG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用于帮助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恢复步行能力的康复医疗设备,在康复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具有强耦合复杂非线性的特点,机构与驱动系统均存在参数变化、外部扰动以及人机交互与耦合等突出因素影响,难以准确建模,控制难度大。本文基于计算力矩法,研究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运动控制问题,主要工作如下:讨论了人体下肢运动方式和关节的运动范围,分析了人体下肢步态特征与规律,
目的:对比即刻背阔肌重建(Immediate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Reconstruction,ILDMFR)和即刻假体重建(Immediate Prosthesis Reconstruction,IPR)两种术式在临床疗效中的差异,以指导我们后续临床重建工作的开展及推广。方法:1.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院甲
近年来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金融、医疗、教育等各大领域,而该技术在艺术及文化产业当中的应用也呈现出越来越广泛的趋势,正极速影响着艺术生态的构建和发展。为全面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生态的影响,本文借用自然生命科学中的“生态”概念,并从艺术生态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出发,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生态的多维度影响。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国内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各种生理指标功能出现下降,感官和姿体协调能力出现衰退,增大了在日常生活中,如跌倒、滑倒等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据相关统计显示,绊倒是导致老年人意外伤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跌倒不仅会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出现损伤和残疾,而且还会造成老年人在心理上出现抑郁、焦虑、跌倒恐惧等问题,因此对老年人跌倒方面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设计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统计显示,与绊倒相关的跌倒是导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伤害而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绊倒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绊脚后平衡恢复反应机制。实验采用随机征集受试者的形式,招募了133名受试者参与本实验。VICON运动捕捉系统收集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绊脚数据,根据每位受试者在绊脚后的恢复情况将其分为恢复成功组或恢复失败组。
民间艺术是从乡土社会中萌发、由劳动者创造的并且在乡野之间成长起来的艺术。在当代移民浪潮的带动下,民间艺术的跨时空流动变得异常地活跃,其流动的路径通常是“乡村—都市”、“小城镇—大都市”。深圳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其文化的流动性极强,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来民间艺术涌入,在历史上形成三个阶段:试水创业与分布散落期、园区展演与抱团发展期、个体创新与公共服务期,这些分期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存在着一定的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