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导致人类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原体。HCV的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根据WHO 2017年4月的统计,全球大约有7100万人口慢性感染HCV,每年大约有39.9万人死于丙肝相关肝病,其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人类急性感染HCV后如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通常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迁延不愈,进而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虽然目前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类药物对于治疗丙肝患者的治愈率能高达95%,但其费用极其昂贵,受众少,依从性差,病毒易突变和耐药,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AA类药物并不能有效减少丙肝的再次感染等诸多因素而受到限制。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调控细胞代谢,增殖分化,表观遗传学,肿瘤的发生发展,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药物的潜在靶点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聚焦在lncRNA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有大量报道从分子水平揭示肝癌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各阶段的调控与lncRNA的关系密切,但是关于lncRNA与HCV感染肝癌细胞系Huh7.5.1细胞中的作用还鲜有报道。之前HCV感染的动物模型仅限于黑猩猩,成本高,且存在较大伦理分歧。近几年来发现人源化HCV受体转基因小鼠能很好的支持HCV的感染和复制等整个生命周期,但同时也存在感染成功率低的缺点。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HCV感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5.1后差异表达的lncRNA,并研究相关lncRNA对Huh7.5.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而有助于深入揭示HCV感染机制,为HCV感染和肝癌细胞增殖提供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药物靶标。本次研究欲在ICRTg4R+的基础上,尾静脉注入NK GM1block抗体,IL10及ApoE3探索优化HCV感染的条件,以便建立更好的小动物感染模型来促进HCV感染机制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测序方法分析HCV感染72小时前后,lncRNA的芯片表达谱差异,筛选出差异表达明显的lnc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anscription-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RT-qPCR)的方法对差异表达的 lncRNA进行验证。构建针对目的基因的shRNA,以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lncRNA对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CCK8以及Ki67细胞增殖实验研究差异表达最明显的lncRN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T-qPCR探讨lncRNA对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B1/D1/E1的mRNA表达的影响。同时运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在攻毒前一天外源性尾静脉注射一定量的待研究蛋白,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清及肝脏的病毒载量。结果:本研究发现与未感染细胞对比,感染HCV3天后的细胞共有3563条lncRNAs的表达水平上调,5639条lncRNAs的表达水平下调。从中挑选出差异表达明显的17条lncRNAs进行分析,进行RT-qPCR验证,发现与芯片结果最相符的两条lncRNAs,其中一条lncRNA-RP11-288L9.1表达水平在HCV感染的细胞中上调,另一条lncRNA-ADAM20P1在感染HCV后表达下调。其中沉默lncRNARP11-288L9.1能抑制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B1/D1/E1的表达水平,并明显抑制Huh7.5.1细胞的增殖,并影响细胞的迁移力,降低细胞的侵袭性。外源性注射GM1,ApoE3,及IL10蛋白组都可以促进小鼠血清及肝组织的病毒载量。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研究筛选出HCV感染前后差异表达显著的lncRP11-288L9.1,初步发现其对HCV感染及Huh7.5.1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都有促进作用,极大可能是促癌的宿主因子,并对HCV小鼠感染模型条件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