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从规模上进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前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规模结构不合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不强,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等。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部2012年3月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坚持提高质量为核心,符合并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活动入手,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基本原则,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学制作为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育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它以一定的学习年限为架构,对不同类型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规格、基本要求、标准等,做出完整或局部的规定,是回应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最直接的制度规范之一。学制不仅在微观层面直接适应并影响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而且在宏观层面保障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及相应的人才质量。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变化,为满足国家建设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研究生的规格和类型日趋多样化。随之,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学制也呈现纷繁多样乃至复杂纠结的现象。如何认识和进一步理顺研究生培养的现有学制,已经成为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所面对的一个急迫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建国以来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学制为出发点,审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对学术性硕博士生学制,专业学位学制,医学教育学制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改革建议。本论文认为,学术型硕士培养学制过长,培养质量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学术型博士生培养中,“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等培养方式面临学制衔接的矛盾;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不断增加,我国研究生学制整体上缺乏不同类型学位及其学制相互过渡、衔接的制度性安排;另外,医学教育学制多种类型学制并存,人才培养规格的混乱,不利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学制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几点建议: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适当缩短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学制;在基础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学术型博士的培养采取五年(或四年)一贯制的直博生培养模式,淡化乃至取消硕博连读培养模式;遵循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和需要,认真梳理现有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打通不同类型和层次研究生学制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