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笔下20世纪初期的北京城市形象的最终形成,既得益于作家自身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的影响,又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熏陶。同时对后来想象中国、创作多元中国形象的西方作家提供了素材。两位法国作家笔下的北京形象,既是历史真实的呈现,也是艺术想象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形象的两种态度——憎恶与亲善。他们用充满异国情调的方式,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异国城市的不同状貌和精神气质。异国城市形象的塑造,就像一面镜子,既反映他者国的文化,同时也投射了注视者国自身的文化。实质上是透过形象对两种文化相异性进行比较,而与此同时,比较的结果可能出于文化认同或文化利用。不论出于怎样的目的或者存在何种误读,异族他者形象的塑造,对于认识他者,反观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形象的比较,因此,研究方式强调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内部从文本的词句、主题等进行深入,外部从研究对象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展开,从而达到对形象和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这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初期法国作家笔下的北京城市形象,以两位20世纪初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国作家,及其以游记和小说为体裁的文学文本作为研究的个案,来论述当时普遍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城市的想象和基本态度,同时体现了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形象制作者出于自身的文化需要,塑造出的北京城市形象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既是文化多元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这一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了解20世纪初期法国作家笔下的传统北京城市形象,对于认识昨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对建设现代文化北京形象提供些许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