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把大批人口堆积在底层,新世纪以来将底层民众作为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底层文学成为文坛上异军突起的文学样式。在大量底层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形象:有的由于对身份、权力的过度追求而导致自身的异化,城乡的差距演变的“仇富”心理造成的城市异化;有面对困境努力挣扎甚至暴力反抗,却仍旧摆脱不了失败命运的结局;也有大量作品着力刻画底层人物身上的坚韧与关爱互助的温暖力量。透过作品中的底层群像,我们挖掘出群像背后的隐形话语。一方面从社会意义来看,在意义底层人物的大量存在,揭示着现今社会的巨大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抛在底层的位置,这是从底层的经济、政治、文化角度来切入分析的;另一方面就作品人物自身而言,也存在着人性自身的演绎与展览。另外,我们分析的底层群像是立足于文学作品为本体的,所以需要研究作家对底层群像的塑造,这种关注底层、关注民生的态度是传统启蒙精神的传承,同时也是作家创作的情感立场及文学表述。底层形象并非是新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中国现代文学以来,文学画廊中一直不乏底层形象,但新世纪的底层人物由于历史、文学语境的变迁而有了一些新的特质:作家对底层人物形象定位趋于回落;底层人物也具备了一些新国民性的特征,对于农民来说,现代化的城市进程使传统的乡村价值观念式微,而工人在扬眉吐气之后面临了国有体制改革的巨大冲击而失掉铁饭碗之后,所体现出来的新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