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妇幼健康关系到国民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母亲健康的重要指标。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但在农村贫困地区,孕产妇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为了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对于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因素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的研究是当前妇幼卫生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对于降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的评价和综合工作都相对滞后,有必要对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的主要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模式及产生的效果,确定了影响这些策略效果的关键因素。结合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提出有利于策略实施、保证策略实施效果、改进现有策略的建议,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孕产妇健康和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主要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利用了近年来农村贫困地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的实证文献和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的重点妇幼干预项目文献,经过分析和再处理后供研究借鉴。(2)现场调查。预先设计资料收集工具,现场收集相关数据;现场抽取相关的统计报表进行复印;设计访谈提纲,采取小组访谈方法进行访谈。(3)逻辑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剖析每个项目采取策略的性质、特征及效果,分析之后,再进行综合。(4)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旨在降低农村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各项策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5)生物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描述统计和统计检验描述实施策略前后的孕产妇保健各项指标的变化。结论通过对现有的降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进行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建国以来,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了许多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项目的农村贫困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下降速度较全国农村平均下降水平快;(2)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主要采取了提高供方服务能力和提高需方利用服务能力的策略模式;(3)影响降低农村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效果的因素包括政治方面的因素和技术方面的因素。政治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村贫困地区领导的意愿、公共政策设计的合理性、政策落实的到位情况、健康教育的机制、计划外生育孕产妇管理和不安全流产的管理等;技术方面包括妇幼保健人力资源匮乏、基层产科建设落后、剖腹产技术滥用等。此外,农村贫困地区自然、经济环境的落后依然是长期的影响因素。这三方面的因素干扰着农村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进一步降低。为进一步降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研究者建议从政治和技术两个方面改进现有的策略模式。1.从政治方面入手改善现有策略:(1)明确政府在降低农村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方面的职责:①政府应加快建立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将孕产妇保健纳入保障体系;②改革财政分担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妇幼保健事业的转移力度;③转变农村财政支出方向,加强农村基础建设;④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农村妇幼保健医生;⑤加强保护孕产妇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⑥确定农村贫困地区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优先领域。(2)确定农村贫困地区妇幼保健体系中各单位的职能:①协调计划生育部门与妇幼保健机构关系,加强部门合作,降低不安全流产率;②计划生育部门转变管理方式,减少计划外生育。2.从技术方面入手改善现有策略:①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农村妇幼保健医生;②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产科审核,减少剖腹产手术过度利用;③建立降低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过程指标体系,提出过程干预策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