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是社会动物,与其他人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缺乏社会联系则会给个体带来诸多的负面结果,比如孤独感。孤独感常常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痛苦体验,长时间感到孤独无疑会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如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沉浸于线上的世界,更少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深度交流,也因此更多地体验到孤独感。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独自一人进入大学这样一个陌生的微型社会中学习与生活,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让他们比其他群体有更高的遭遇孤独的风险。因此,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大学生群体中考察孤独感的发生机制,以找到针对性的措施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权力感被定义为个体感知到的自己控制或影响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能力。有学者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回顾,指出权力感可能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根据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权力感高的人倾向于认为环境是充满奖赏的,有更多的积极认知。有研究发现,权力感越高,个体感到与他人紧密联系的程度越高。也有研究以美国居民为被试,直接揭示了权力感对孤独感的影响。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首次就中国大学生的权力感对孤独感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检验权力对孤独的影响效应的跨文化稳定性。未满足归属需要是指个体的归属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没有被满足。研究发现,虽然归属需要与孤独感相关较弱,但未满足归属需要与孤独感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有关权力感的研究也发现,权力感会带来对关系的积极感知,而这种积极感知意味着个体的归属需要是被很好地满足了的。据此,本研究将未满足归属需要作为中介变量,试图探索权力感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自我建构是指个体在认识自我时,将自我放在何种参照体系中进行认知的一种倾向,包括独立型自我建构和依存型自我建构。以往的大量研究都发现,依存型自我建构可以促使个体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由此,相较于独立型自我建构,依存型建构更可能削弱权力感对孤独感的负面影响。于是,本研究将自我建构作为调节变量,试图探索权力感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的边界条件。本研究包括三个子研究:研究一是一个问卷调查,使用一般权力感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进行随机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369份,初步探索了权力感和孤独感存在的负相关关系;研究二包括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未满足归属需要在权力感与孤独感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预实验通过角色想象法启动被试的高、低权力感,采用单因素2水平(权力感高VS低)的组间设计,共计76名被试参与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揭示权力感高低对孤独感产生的影响。正式实验采纳预实验中有效的操纵范式,另使用自评量表测量未满足归属需要这一中介变量,并扩大了被试量,有效被试共计197名,以验证未满足归属需要在权力感与孤独感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三引入自我建构类型这一变量,试图探索不同类型的自我建构和不同水平的权力感是否会对个体的孤独感产生交互影响,即自我建构是否可以发挥调节作用。研究三通过回忆法启动被试的权力感,并通过指导语激活被试的不同自我建构类型,采用2(权力感高VS低)×2(独立型自我建构VS依存型自我建构)的被试间设计,共收集113名有效被试的数据。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3个结论:(1)权力感负向预测孤独感,低权力感个体的孤独感要高于高权力感个体。(2)未满足归属需要在权力感与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权力感通过影响个体的未满足归属需要而对孤独感水平产生影响。(3)自我建构类型会显著调节权力感与孤独感的关系。当个体被激活依存型自我建构时,权力感的高低不再对其体验到的孤独感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而当个体被激活独立型自我建构时,权力感仍旧对其体验到的孤独感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