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最大地震烈度达Ⅺ度,震源深度约14km,是建国以来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造成损失最大的地震灾害,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以汶川震区公路沿线岩质边坡地质灾害为例,对强震区公路岩质边坡地质灾害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首先从地质分析的角度,在分析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对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及发育分布特征进行讨论,并根据灾害发育规模对边坡稳定性分级。分析灾害的影响因素,结合粗糙集理论属性约简算法,建立岩质边坡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量化规则。而后,建立岩质边坡地质灾害评价决策表,采用决策树算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引入机器学习中的集成学习算法对模型集成优化。最后结合实例分析模型的评价效果,从而建立起系统的强震区公路岩质边坡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研究中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研究区公路沿线岩质边坡所发生的地质灾害,结合实际调查成果,分析了强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失稳破坏以拉裂破坏为主的特征,并讨论了汶川地震诱发的各类型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破坏方式等;(2)分析了研究区内公路沿线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发育规模特征。其中,规模小于5000m3的灾害约占总数的一半,表明汶川震区岩质边坡发育的地震崩滑灾害中,以小规模灾害为主;地震亦诱发大量规模较大的失稳破坏,规模大于十万方的灾害约占调查总数的15%,其中包括部分规模超过百万方的大型破坏;(3)对失稳破坏边坡总体坡度的统计表明坡度于40°~65°之间的岩质边坡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坡向的统计表明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的优势坡向并不明显,仅走向北西与北东东略呈优势,此外,震区公路沿线边坡地质灾害除与岩性以及岩体结构密切相关外,还具有明显的断裂带上/下盘效应和距离效应;(4)详细分析了影响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从中选取13项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等级标准及取值方法。建立岩质边坡地质灾害评价决策表,利用粗糙集理论属性约简方法获得岩质边坡地质灾害评价指标的属性约简集,结合地质分析建立适于汶川震区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汶川震区公路沿线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破坏评价决策表;(5)基于决策树理论建立岩质边坡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同时采用Bagging集成算法和Adaboost集成算法对决策树评价模型集成优化,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模型的评价效果,表明决策树评价模型在强震区岩质边坡地质灾害评价中效果较为理想,并可通过进一步优化提高评价正确率,由此完善强震区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