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具有典型性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蒙古族牧民迁移进城的相关问题也有待研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级党报,《内蒙古日报》对于蒙古族牧民城市化的相关议题做出了细致深入的报道,以此建构蒙古族牧民城市化议题的媒介环境。在外部因素与媒介属性的多方博弈下,新闻媒体的报道是拟态式的环境建构,媒介呈现的信息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可以通过梳理新闻媒体的报道框架分晓一二。本文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具有典型性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蒙古族牧民迁移进城的相关问题也有待研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级党报,《内蒙古日报》对于蒙古族牧民城市化的相关议题做出了细致深入的报道,以此建构蒙古族牧民城市化议题的媒介环境。在外部因素与媒介属性的多方博弈下,新闻媒体的报道是拟态式的环境建构,媒介呈现的信息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可以通过梳理新闻媒体的报道框架分晓一二。本文以《内蒙古日报》“十三五”期间涉及蒙古族牧民城市化议题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借鉴了台湾学者臧国仁关于框架的三层结构理论,在新闻文本的宏观呈现与中观建构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于报道的数量、主题、体裁、态度倾向与叙事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在新闻文本的微观选择层面使用文本分析法对新闻报道的词汇、修辞进行分析,并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蒙古族进城牧民基本生活情况与报道意愿。研究发现,《内蒙古日报》蒙古族牧民城市化报道呈现出了政治框架、帮扶框架、指导框架、对比框架与地域框架,政治、经济、民生与精神文化成为了见诸报端的重要主题,既体现了报道层次的多元化,又彰显了党媒定位,凸显了宣传与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内蒙古日报》本议题报道中可能存在的精神文化框架与问题导向框架不够突出、报道中人物性别框架待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其他文献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和精神层面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是规划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这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中,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被纳入到建构城市形象的考量范围内。地铁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已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既发挥着交通工具的属性,又作为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与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从空间媒介视域下,探讨呼和浩特地铁在城市中作为新型空间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短视频已变成为人们生活信息彼此交互共享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了游牧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聚集地。本文以进城返乡的网红牧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短视频中牧民们发布的作品及与城市人的互动为研究样本,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短视频平台中的城市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互动。笔者通过对进城返乡牧民发布作品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网红牧民采用城市化的潮流形式对游牧文化进行包装,以城市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借助符号学理
区域形象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彰显了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因此塑造区域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媒体的日渐发展,大众媒体在对区域形象的塑造与呈现中更加突出。在传统媒体时代中,由于技术的有限性,媒体的传播不到位导致受众对于内蒙古的形象依然存在一些认知误区。“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起的主题宣传活动,所以其对内蒙古形象的呈现具有可研究性。本文自此背景下,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在相关报纸、
推动地摊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减轻紧张的就业压力,为城市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破坏卫生、交通拥堵等负面问题。新闻媒体对“地摊”现象的报道在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文本呈现。这些文本体现出怎样看待“地摊”现象的媒体态度,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形成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发挥了各自的功能。本文将从媒体报道层面出发,基于框架理论,探究《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对地摊议题的报道流变。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报道数量、体裁、版面、关
90后青年群体的社会活动频繁,呈现需求旺盛,微信朋友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过程中,90后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及其背后独特的心理特征值得探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拟剧论为视角,研究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虚拟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基本情况,并深入探析90后青年群体自我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涌入了网络的浪潮之中。在大环境影响下,电视财经节目收视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这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电视财经媒体作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媒体种类,因其高益智属性本身受众规模就有限。而在新媒体浪潮地冲击下,受众被进一步分流,这让不少电视财经媒体人感到困惑与担忧。这其中有渠道的问题,有内容的问题,也有叙事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传播理念的问题,这也是制约电视财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同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2017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四年间“三农”工作取得许多卓越成果。《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积极发挥“三农”宣传主阵地的影响力。本文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以台湾学者臧国仁的高中低三层次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辅之内容和文本分析法,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民日报》关于“三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普及与新媒体软件应用的常态化,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研究者的视野不断延伸拓宽,同时新媒体社交工具的出现在乡村社会关系之中又形成一定的共同体意识,尤其表现强烈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对于乡村地区社会关系网络在新媒体时代的研究内容较少,特别是对农区和牧区微信交流群的对比研究甚少。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APP的不断发展,线上观看直播,制作、转发视频段子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许多老年人逐渐加入到短视频软件的使用浪潮中来。他们玩视频,秀自己的生活。短视频APP作为老年人获取知识、社交互动、娱乐休闲的重要媒介,成为近年来智能APP市场的大热类型,越来越受到老年群体的青睐。了解老年群体使用短视频APP的行为意向特点,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的使用短视频APP,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受,享受智能时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大媒体纷纷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方式开拓短视频新闻的板块,短视频新闻不仅以其短小、精炼、快捷的特点迅速成为各大媒体转型突围的重要阵地,而且还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视新闻,由于开机率的降低,观看电视新闻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减少。基于此,本文以央视新闻在新媒体中的短视频新闻为研究对象,以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rem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