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和精神层面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是规划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这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中,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被纳入到建构城市形象的考量范围内。地铁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已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既发挥着交通工具的属性,又作为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与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从空间媒介视域下,探讨呼和浩特地铁在城市中作为新型空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和精神层面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是规划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这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中,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被纳入到建构城市形象的考量范围内。地铁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已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既发挥着交通工具的属性,又作为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与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从空间媒介视域下,探讨呼和浩特地铁在城市中作为新型空间是如何表达和呈现城市形象,以及作为媒介发挥了怎样的传播功能,是如何建构城市形象的。本文从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社会关系空间的角度出发,分析呼和浩特地铁对城市形象的建构路径,探寻地铁在人、城市、社会三者之间搭建的多重关系,研究呼和浩特地铁建构城市形象的传播实践。在传播界对地铁研究的延伸下,结合社会学、符号学、建筑美学理论的相关概念,解读呼和浩特地铁在打造城市景观、传播城市理念、塑造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特色与魅力的举措。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访谈以及内容分析的方法,探寻呼和浩特地铁在建构城市形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合理化的提升策略,为呼和浩特地铁建构城市形象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研究表明呼和浩特地铁的开通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空间媒介视域下扩展和丰富了地铁的功能,延伸了地铁的空间意义和媒介化属性。呼和浩特地铁凭借地域资源的天然优势打造出独特的地铁特色和城市风格,以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提升城市的好感度和美誉度,以丰富多样的互动和活动加深人与城市的情感和连接。地铁提供了一个真实与想象交织的空间,媒体的内容能够多维度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知,进一步提升呼和浩特地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会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发挥有力作用。
其他文献
县是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起源于春秋时期,形成于战国时期,直到秦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县才作为正式的国家机构被确立了下来。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延续了历代汉族王朝的传统,将县的建置保留了下来,关于元代县的研究较其他王朝来说是较薄弱的,其中,关于元代县达鲁花赤的系统综合性研究尚不多见。县达鲁花赤是蒙古旧制在元王朝官制上的体现,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加强对基层民众
土味文化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以土味短视频为代表。随着“土味”一词的蹿红,其表现形式愈发多元,逐步衍生出“土味情话”、“土味表情包”、“土味吃播”等新形式。与其他亚文化不同的是,土味文化实现了跨圈层传播,是新时代网络亚文化呈现出的新特征,对研究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体系为切入点,分析近年来在网络走红的土味文化,丰富了互联网时代亚文化的研究体系。通过梳理土味文化的传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建设成果斐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乡村通过具体实践,进入了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走向了现代化新征程。《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报道中呈现的乡村形象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缩影,体现了国家对乡村的重视态度,凸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优越性,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媒介形象作为大众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始终影响着大众认知。本文运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
王郁,是五代辽初时期同时活跃于契丹与中原两地的中原汉族名门之后。但由于《辽史·王郁传》在修撰过程中的参考文献来源不一,因此导致与王郁有关的史实记载在不同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抵牾。通过对若干文献的对比研究,可以得知《辽史·王郁传》的修成,不仅参考了《新五代史》的内容,也有参考引用《旧五代史》《旧唐书》等其他五代及宋代文献的痕迹,同时还糅合了辽修实录和金人所修《辽史》的内容。而王郁对辽朝政权的归
“情感”在当今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备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而慢直播在此次疫情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云监工”慢直播吸引了超过一亿的网友观看。“云监工”慢直播最初是在央视频APP上进行直播的,这场直播镜头画面是固定的,没有传播者进行编辑与剪辑,也没有画面转场,只是将医院建设的施工现场24小时不间断直播。慢直播为何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吸引如此多的用户,这里面包含的情感是怎样在慢直播中进行组
时政新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传递党政方针和国家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融媒体时代,人民日报社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时政新闻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报道模式。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对内容进行多元整合,专题专栏呈现新闻内容。报道角度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会议过程和政策传达。报道形式多样化,多媒体元素的融合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让“两会
社交媒体伴随着信息时代汹涌的浪潮应运而生,社交媒体这个词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脱离社交媒体而单独依靠面对面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或建立联系,诚然,这种我们默认存在的交流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认可,人们熟悉的脸书以及我们每日都会使用的微信。微信时至今日用户数量已经高达12亿,全国85%的人都是微信用户,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在每日享受朋友圈带给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时政类新闻周刊之一,自创办以来,以“记录时代变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目标,忠实地记录着这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轨迹和变化方向,呈现着社会个体奋斗的姿态。作为中国权威高端的时政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透过政经类期刊的公共视角,观察和解读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现象,以期对有影响力的人产生影响。“封面故事”作为重点栏目,是新闻周刊的“门脸”和核心精神的具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鄂尔多斯宣言》,毛乌素沙漠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引来媒体大量关注与报道。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分析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的特点,探讨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建构了怎样的报道框架,毛乌素沙漠治理的新闻图景又是被如何呈现的。研究发现: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采用“主体叙事—认同建构—
艾滋病作为一种重大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到现在,对人类的威胁有增无减,其不仅是一个医学界的难题,更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社会问题。1985年我国境内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事件后,《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开始了长达35年的“艾滋病”议题报道,记录着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的变迁轨迹,呈现出社会和大众对“艾滋病”议题的认知转变。新闻媒介“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