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可以成为不同社会群体平等交流的媒介。在过去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逐渐认识到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性。其他国家的民族问题较中国简单,与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不同,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而其研究者必须兼顾许多复杂社会因素的研究。这样复杂的研究促使其研究者不断探寻新的发展前景和方法,而这也是此研究诞生的原因。此研究采用了施旭教授提出的全新话语分析研究范式,并以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论”为理论基础,将其研究重点放在读者对霍达所著的少数民族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真实阅读体验上。本论文希望能够开辟一个民族文学研究的全新视角,探索不同类型的读者是怎样阅读和消化回族文学的,以及他们的阅读体验能给当前存在的民族问题带来什么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它采用了较新的方式去运用西方的话语理论,并创新地使用话语手段分析以民族文学为主体的研究对象;其次,本文从读者角度进行研究的选择也十分独特。通过这种研究方式,作者得以发现许多通过传统文本分析不可获知的有趣的现象。本文的数据分析与推理通过定性分析及主观论证来进行。读者真实的阅读反馈和体验收集自三大著名的购书网页:亚马逊,豆瓣和当当网。数据收集完成后,研究者挑选出适合研究且逻辑性良好的阅读材料作进一步分析。以此标准挑选出来的读者反馈总共有32篇,总长度超过50000字。根据斯坦利.费什的“阐释共同体”理论,本文将搜集到的读者反应分为了三个部分:性别,宗教与民族。通过分析这三个部分背后所存在的社会因素,本文试图将文本,读者,社会因素与民族问题这三个方面联结起来,从而更深入地研究少数民族小说的阅读对于加深不同民族间相互了解,解决民族冲突所产生的作用。通过分析读者们真实的阅读体验,此文得出了一个结论:由于民族与宗教信仰背景的差异,不同读者的阅读感受往往不同。但不论他们的反应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些反馈都将最终证明一件事,“少数民族小说的阅读定会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并促进民族冲突的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