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诉讼的工作之一就是惩罚犯罪,虽然刑事诉讼制度早就存在,并且在实践中广泛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但其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关注,学界也多以“个人隐私”为研究重点。作为一部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程序法,法律要求司法机关在进行诉讼活动中,要保证诉讼参与人的人权免遭侵犯,而个人信息属于人权的范畴,其涉及了与诉讼参与人有关的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各种信息不被他人非法泄露、非法侵犯的规定,故刑事诉讼法要求司法机关在诉讼程序中应当充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但是,基于个人信息的法律概念较模糊,公权力过度介入等原因,所以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也难免会与保护个人信息之间产生冲突,造成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证人、未成年人等个人信息的侵犯。本篇论文则以当今社会出现的个人信息泄露、被侵犯之现象为切入点,从刑事诉讼程序的角度,研究公检法机关及相关法律人员在司法办案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结合现状列举相关案例,并分析在刑事诉讼中出现个人信息保护不足的原因,提出完善刑事诉讼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刑事诉讼程序保护。本篇论文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简述刑事诉讼中个人信息的理论,主要是从国内外关于个人信息界定的学说、刑诉中对当事人信息保护的特点以及信息保护价值三个方面论述,阐明我国刑事诉讼中对于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定。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在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的对被追诉人、被害人、证人、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情形,以及刑诉法中对司法机关以及法律工作者关于保守秘密的规定。第三部分是从反面阐述相关司法人员在进行刑事诉讼活动中对诉讼参与人个人信息造成的意外侵犯,指出对诉讼参与人个人信息保护不足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就是针对出现的刑事诉讼中个人信息保护不足,个人信息被侵犯的问题,以借鉴国外的“合理隐私期待”制度为指导,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诉讼程序中对公民相关信息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