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新生儿出院之前均需要经历足跟采血的疼痛刺激,疼痛会给新生儿带来一系列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考虑到药物的长期效应和副作用,临床上很少使用药物减轻新生儿疼痛。因此,找到有效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尤为重要。国外研究证明母乳吸吮和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轻新生儿疼痛,国内研究涉及甚少。目的:探索并比较母乳吸吮、非营养性吸吮及拥抱对足月新生儿接受足跟采血时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2008年4月~12月便利选取某综合医院产科出生后满72小时的健康足月儿,共120名。随机分为四组:母乳吸吮租、非营养性吸吮组、拥抱组、对照组,每组30名新生儿。在足跟采血前2分钟,母乳吸吮组新生儿由母亲给予哺乳;非营养性吸吮组新生儿由母亲抱着给予吸吮安抚奶嘴;拥抱组由母亲抱着新生儿;对照组常规襁褓包裹;三个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均持续至采血结束后8分钟。采用疼痛面容、啼哭、心率、血氧饱和度评估母乳吸吮、非营养性吸吮及拥抱对疼痛的影响。结果:(1)母乳吸吮组新生儿足跟针刺后疼痛面容和啼哭出现的时间点(2秒,5秒)均晚于拥抱组(1秒,2秒)和对照组(1秒,2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吸吮组疼痛面容和啼哭持续的时间(27秒,26秒)也短于拥抱组(88秒,96秒)和对照组(80秒,62.5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新生儿疼痛面容的开始时间(1.5秒)晚于对照组(1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吸吮组新生儿足跟针刺后啼哭的人数(19)少于对照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2)在足跟采血过程中及采血结束后,母乳吸吮组、非营养性吸吮组、拥抱组、对照组四组新生儿的心率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乳吸吮组新生儿采血中和采血结束后1~4分钟的血氧饱和度高于拥抱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新生儿采血结束后1~3分钟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母乳吸吮组新生儿足跟针刺后血氧饱和度最低值(92%)高于拥抱组(85%)及对照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吸吮组新生儿足跟采血结束后血氧饱和度的恢复人数(30)多于对照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母乳吸吮组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0分)及非营养性吸吮组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0分)均短于拥抱组(1分)和对照组(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吸吮能够延迟疼痛面容和啼哭出现的时间点,缩短疼痛面容和啼哭的持续时间,提高新生儿经历足跟采血过程中和采血结束后的血氧饱和度,缩短血氧饱和度恢复至正常值所需的时间;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延迟新生儿足跟针刺后疼痛面容出现的时间点,提高采血结束后的血氧饱和度,缩短血氧饱和度恢复至正常值所需的时间;拥抱的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无效;母乳吸吮的干预措施优于非营养性吸吮和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