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1991年8月由美国胸科医生协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和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PMN)是炎症反应中的两大主要效应细胞。凋亡的PMN被MΦ及时有效地吞噬、清除,有利于炎症的消散[5]。如果MΦ的吞噬功能发生障碍,凋亡细胞不能被及时地清除,继发凋亡细胞裂解,大量的炎性介质和毒性物质释放,最终将会导致炎症失控。Hietaranta等[2]报道,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的早期全身并发症与SIRS增加的频度有关。国内外有关SAP和SIRS关系的临床研究文献很多,但相关的实验研究还比较少。SIRS的动物模型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无公认和标准的SIRS实验动物模型[10]。目的:本实验采用参照胡森等[11]提出的动物SIRS模型的诊断依据,对不同时间组的SAP模型大鼠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制备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大鼠模型,进一步探讨SIRS模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 pMΦ)吞噬能力的变化,并观察地塞米松治疗后的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体重180-220g,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模型制备阶段: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AP12小时组、SAP24小时组),每组10只;腹腔巨噬细胞(pMΦ)吞噬能力测定阶段: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模型组、假手术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胰胆管内逆行注射1.5%脱氧胆酸钠建立SAP大鼠模型,然后参照胡森等提出的动物SIRS的诊断依据,分别对两个时间组的SAP模型鼠的相关指标(直肠温度、白细胞计数、PaCO2、PaO2、血清炎症介质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主要脏器病理改变等)进行检测,并与假手术组作对比,以确定是否符合SIRS的诊断标准以及符合SIRS标准的SAP模型时间,然后以此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模型,造模后再分别采用腹腔灌洗沉淀法和葡聚糖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的pMΦ和外周血PMN进行吞噬实验,检测MΦ吞噬凋亡PMN的能力,并与假手术组和药物组进行对比。结果:(1)模型鉴定结果:1)直肠温度:SAP12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平均降低0.5℃,降低显著(P<0.05);SAP24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平均升高1.0±0.2℃,升高非常显著(P<0.01)。2)WBC计数:SAP12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升高显著(P<0.05);SAP24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升高非常显著(P<0.01),超过对照值的2倍。3)PaCO2:SAP12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降低非常显著(P<0.01);SAP24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升高非常显著(P<0.01);PaO2:SAP12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升高非常显著(P<0.01);SAP24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降低非常显著(P<0.01)。4)炎性介质和内毒素:SAP12h组和SAP24h组大鼠的血清炎症介质(TNF-α,IL-6)及血浆内毒素(LPS)水平均较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且SAP24h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5)脏器病理:SAP12h组、SAP24h组大鼠的主要脏器(胰、肝、肺、肾)均表现为明显的炎性病理改变。(2)pMΦ吞噬能力测定结果:1)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模型组pMΦ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较假手术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0.01)。2)地塞米松治疗组pMΦ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1)应用1.5%脱氧胆酸钠胰胆管内逆行注射建立的SAP大鼠模型,造模后24小时,检测相关指标,发现有明确的体温、白细胞计数、PaO2、PaCO2改变和血浆内毒素及血清炎性介质(TNF-α,IL-6)水平升高,各脏器炎性病理改变等,基本符合胡森等提出的动物SIRS的诊断依据,且模型组大鼠有30%的死亡率,表明SAP大鼠模型可以作为一种SIRS的载体进行研究。(2)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大鼠的pMΦ吞噬凋亡PMN的能力下降,提示MΦ吞噬凋亡PMN的能力下降可能在SIR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地塞米松可以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大鼠pMΦ吞噬凋亡的P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