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iptide, BNP)是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17环状多肽[1], BNP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使第二信使cGMP水平升高,从而介导一系列生理学效应[2,3],包括利尿、利钠、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减少心肌细胞纤维化;预防充血状态下的血栓形成;扩张心外膜冠状动脉,抑制因过度换气而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等。BNP在心衰诊治中的作用已得到专家共识,成为国际公认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最近的研究显示BNP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也均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AMI治疗方面更成为探索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直接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AMI患者应用rhBNP的疗效与安全性,为AMI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30例AMI患者,符合下列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胸痛≥30分钟;③心电图或心肌酶学证实为AMI;④首次AMI发病;⑤AMI发病时间≤24小时;⑥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除外下列情况:①收缩压<90mmHg;②心源性休克,血容量不足或任何其他临床情况禁忌给予血管扩张剂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④瓣膜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⑤AMI后机械性并发症者;⑥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已通者;⑦各种感染、外伤、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⑧对rhBNP过敏者。此研究结果经辽宁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所有患者随机分成rhBNP静脉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入选后均予以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包括药物与介入治疗(梗塞相关动脉的支架植入术)。A组:在PCI术后静脉应用rhBNP,先按1.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90秒,然后按0.01μg/kg/min静脉滴注,持续24-48h;B组:PCI术后应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同期对照。A组:PCI术前当日、术后60h、108h、156h(出院前)行血清BNP测定。B组:PCI术前当日、术后24h、60h、108h、156h(出院前)行血清BNP测定;A组及B组于PCI术前,术后60h、108h检测心肌酶谱。应用PHILIPsonos-7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2-4MHZ,于AMI急性期及术后3个月检查以评价测量左室舒张末(EDV)、收缩末内径(ESV)、射血分数(EF)的改变。所有测量指标均取3个连续心动周期的平均值。A组在应用rhBNP时观察是否有低血压、头痛、腹部不适、恶心等发生。两组于术后3个月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再梗、再发心绞痛、心衰。(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两组之间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B两组血浆BNP结果显示:两组术后血浆BNP浓度均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B组血浆BNP浓度在术后24h达高峰;A、B两组血浆BNP浓度在术后156h呈现出显著性差异。(2)A、B两组心肌酶结果显示:两组间CK及CK-MB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3)A、B两组超声结果显示:两组3个月时EDV及ESV较术前相比有所增大,但均未达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EDV、ESV无统计学差异;B组术后3个月时EF较术前有明显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EF均无统计学差异。(4)rhBNP静脉治疗组在静脉滴注rhBNP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为5例,上述不良反应均在停药、对症治疗后好转;无严重、不可纠正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1)AMI患者行直接PCI术后,应用rhBNP安全可行;(2)应用外源性BNP可抑制内源性BNP的产生;(3)通过3个月随访,应用rhBNP治疗组与对照组心功能未见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