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技术的颗粒惯性聚焦特性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是在微尺度上对流体进行操控以实现检测分析等功能的技术,又称为微流控芯片,是当前前沿交叉学科之一。微流控芯片具有集成度高、节省试剂、可控性高、使用成本低等优点,在体外诊断、化学发光和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惯性微流控颗粒聚焦分选由于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生物适用性好等诸多优点,在细胞计数、筛选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而目前关于微流控惯性颗粒聚焦的研究还停留在唯象方面,针对收缩阵列流道内的颗粒迁移特性认识还不够,流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丰富以提高颗粒聚焦和分选性能。为此本文利用颗粒与流体的作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收缩-扩张阵列微流道内的颗粒聚焦及分选特性。首先,利用流场对颗粒的作用模型模拟颗粒在收缩-扩张阵列微通道内的动力学行为,并研究了收缩区域和扩张区域的夹角、样品入口流速、颗粒尺寸对颗粒聚焦行为的影响规律。其次,提出了一种单引多鞘液收缩-扩增阵列微流道,并利用颗粒和流体的双向作用模型模拟颗粒在微通道内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了鞘液流引入角度、引入位置、鞘液数目和引入宽度对颗粒聚焦及分选行为的影响特性。最后,进一步将流道螺旋化以引入迪恩曳力提升颗粒聚焦和分选性能,并研究了通道纵横比、螺旋长宽比、通道雷诺数对颗粒聚焦特性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当无鞘液非对称收缩-扩张区域夹角α为90°时,收缩-扩张结构内引起的流动绕动最大,颗粒聚焦效果最好。对结构尺寸进行优化,使得流道能够实现7μm及以上颗粒的全聚焦。雷诺数对15μm颗粒的聚焦效果影响较弱,但提高流速可提高处理量。对颗粒受力进行分析,发现颗粒受力沿通道呈现周期性变化。本文采用的结构可以实现粒径15μm及以上和1~3μm颗粒的分选。(2)提出了单引多鞘液非对称收缩-扩张阵列微流道。由于颗粒聚焦和分选需求的流道结构差异,本文分别得出了15μm颗粒聚焦所对应的最优流道结构和3μm与15μm颗粒分选所对应的最佳流道结构。对15μm颗粒聚焦方向的受力进行分析,拟合了不同颗粒尺寸完全聚焦所需的最小通道长度关联式,并验证了关联式的准确性(3)对单引多鞘液螺旋非对称收缩-扩张微流道内颗粒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当螺旋长宽比为9:11且通道高度为40μm时,颗粒聚焦效果最好;当通道雷诺数等于76.4时,可实现5μm和10μm颗粒的分选。当通道雷诺数等于57.3和76.4时,可实现5μm和15μm颗粒的分选。
其他文献
作为飞机的关键部件,涡轮发动机在航空航天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增进涡轮发动机的转化效率,必须使用热障涂层技术以提升其热端部件的服役温度。燃烧室内部的涡轮叶片服役环境恶劣,根据气动/性能/控制等要求,叶片结构通常被设计为复杂的几何形状。在复杂的型面上,涂层的沉积形式、组织结构会随着型面的改变而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影响到涡轮叶片上涂层的服役性能,造成涂层局部产生过早的功能退化甚至失效,严重关
现代医疗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加快,命名实体识别技术成为了挖掘医疗潜藏价值的关键手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染病规模级别与糖尿病、高血压具有同等量级的慢性疾病,有着急性发作频繁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慢阻肺的分期诊断缺乏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病人的临床体征及检查结果等数据综合确定。慢阻肺患者治疗的关键指针是预防阶段高风险病人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和在临床诊疗过
通过3D打印方法制备了ARZ陶瓷(Al2O3增强Zr O2)/316L不锈钢复合材料,使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蜡基浆料在不同粘结剂配方、不同固相含量、不同含量陶瓷粉末下的流变性,研究了不同ARZ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最优烧结温度和其弯曲强度、硬度以及耐磨性,通过扫描电镜及EDS观察烧结件表面形貌、弯曲断口和磨损形貌,利用3D打印实现了复合材料的成分分布自由化,使用双喷头打印机打印并烧结了316L/20AR
丙烷部分氧化重整是现代工业化最成熟的制氢方法之一,丙烷在高温催化剂的催化下能发生部分氧化重整反应产生以H2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气。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能将存在于燃料或者生物质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全固态结构电池。由于部分氧化重整放热的特性能满足SOFC高温工作的需要,现阶段对丙烷部分氧化重整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耦合应用提出了新要求,也引发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潮。Ni-Al2O3催
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与循环寿命等方面优异的性能,使其在动力以及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有着极大发展前景。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受电极材料、电解液以及隔膜等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电极材料的性能则决定了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二维碳化钛(Ti3C2Tx)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层状材料,具备大量的表面活性位点以及优异的电导率,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Ti3C2Tx/多孔碳纤维(PCNF)电极是利用静电纺丝技术
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仍然是当前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的重点,也是扩大通用塑料应用范围的重要举措。聚合物的填充改性及共混改性是通用塑料高性能化的重要方法。采用高效界面相容剂和设计材料特殊的内部结构是聚合物填充改性的主要方法。界面相容性是聚合物改性通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提高界面相容性以及泊松比与界面相容性联系仍然是聚合物改性重要的话题。负泊松比材料由于具有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独特的拉胀效应,有助于制备超强超韧聚
目前,由于持续开采化石燃料导致能源短缺以及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备受关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能源利用技术,被认为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手段。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绿色环保和安全的能源利用技术,可以将氢能转化为电能并且产生的副产物仅仅是水。但是由于PEMFC内部存在的水热问题会导致催化剂(CL)被腐蚀甚至是破坏等问题,从而缩短电池使用寿命并降低电池性能,这极大程度上制约
作为世界储量第二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木质素,含量仅次与纤维素,是含有丰富复杂的芳香类的化合物,木质素在生物质的领域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有望替代化石能源以及生产芳香类化合物原料。木质素是通过自由基偶联反应由三种单体单元通过C-C和C-O键连接而聚合而成的。木质素中的C-O醚键占67-75%,其中4-O-5占木质素醚部分的4-9%,β-O-4和α-O-4分别约为45-62%和3-12%。由于木质素的
热泵、空调系统消耗了30%左右的社会总能源,如何提高空调系统能效、降低能耗是研究重点。分液冷凝技术是一种新型强化换热技术,可以在提高冷凝器换热系数的同时降低制冷剂压降,且能提高系统能效比。目前对于分液冷凝空调系统的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测试进行。本文建立分液冷凝空调系统模型,研究了分液冷凝器结构和工况变化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分液冷凝器、蒸发器和毛细管的稳态系统仿真模型,并建立
铜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导电、导热性能而在交通、机械及电子工业等领域应用广泛,但是技术的进步对材料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以便能够适应苛刻的服役环境。对于铜而言,其较差的耐磨损性能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人们已经发现纳米晶铜的耐磨损性能相比粗晶铜而言有大幅提升,并对纳米晶铜的磨损特性和机理进行了研究。但是纳米晶铜作为一种新颖的材料,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其摩擦学的研究认识还不够充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