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脓毒症儿童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机的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脓毒症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若机体不能控制和适应,在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因子风暴”会造成免疫稳态失衡,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患者早期死亡。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不仅可以对炎性介质及其内源性毒素发挥清除作用,还能持续清除液体,维持水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多脏器功能衰竭,在脓毒症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前景。但目前CRRT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最佳时机仍有待循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了严重脓毒症儿童在不同CRRT治疗时机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结局的差异,希望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意义。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确诊严重脓毒症并且行CRRT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不同时期启动CRRT对严重脓毒症儿童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确诊严重脓毒症并且接受CRRT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PICU后是否在24小时内行CRRT治疗分为两组:早期组(入PICU内24h行CRRT),晚期组(入PICU24h后行CRRT)。收集的资料包括:(1)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原发感染疾病,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入院后儿童死亡危险度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Ⅲ,PRISM-Ⅲ),以及入PICU后开始行CRRT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RRT时间,ICU住院时间等。(2)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7天的动脉氧分压Pa O2/吸入氧浓度Fi O2(P/F)、尿量、肌酐、尿素氮,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变化,并发症、两组患儿的转归情况(好转/死亡)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1、在所有入组患者的感染部位的分布中,两组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36例(53.73%)。在合并症方面,合并呼吸衰竭42例(62.69%),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3例(4.48%),合并急性肾损伤的15例(22.39%),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11例(16.42%)。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有无机械通气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疾病严重程度方面,两组的PRISM-Ⅲ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1)两组CRRT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P/F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CRRT治疗后平均动脉压较前上升,心率较前下降,P/F较前上升,早期组变化较晚期组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CRRT治疗前后感染指标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在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CRRT治疗后早期组C反应蛋白在治疗第3天后下降,晚期组在治疗第7天后下降,差异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AKI患儿经CRRT治疗前后肾功能的比较:两组尿量、血肌酐、尿素氮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肌酐在CRRT治疗后下降,早期组下降程度较晚期组大,差异在治疗后1、3、7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素氮在治疗后较前下降,且早期组下降程度较晚期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期组死亡率小于晚期组(27.8%vs 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RT开始时间、入院后PRISM-Ⅲ评分、P/F均为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RT开始时间、PRISM-Ⅲ评分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1、早期行CRRT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严重脓毒症患儿的炎症指标,促进脓毒性AKI患儿的肾功能恢复。2、早期行CRRT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严重脓毒症患儿的死亡率。3、CRRT开始时间、入院后PRISM-Ⅲ评分、P/F均为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实验一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目的:分离和培养大鼠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掌握原代细胞的培养技术,了解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材料和方法:四月龄的SD大鼠,沿用Friedenstein的方法,利用间质干细胞粘附于组织培养板的特性,首先利用梯度离心分离出单核细胞,再利用干细胞粘附于塑料培养板的特点,获得较纯的贴壁生长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结果:细胞贴壁较快,呈克隆生
Aurora是一类独特的丝/苏氨酸激酶,主要参与调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个家族在人类有Aurora-A,Aurora-B和Aurora-C三个成员,它们主要参与中心体的功能调节,双极纺锤体的形成以及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人类Aurora激酶家族的A、B、C三个成员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显著上调表达,而且转基因实验证明Aurora-A对细胞具有转化作用,故被认为是一个原癌基因,与癌症发生有着密切的关
Rac1/Cdc42的效应子PAK被不同的信号级联反应活化,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和integrins受体,并且它也调控着大量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等。PAK的活化曾被报道对RAF-MEK-MAPK信号通路的最大活化是必须的,可能是因为PAK能够同时活化RAF和MEK的缘故。在本论文中,我们证实了起初被鉴定为A-RAF激酶特异负调节子的TH1在细胞中也和PAK1有相互作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
鉴定控制和影响复杂性状的功能基因是当前遗传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遗传作图的终极目标是检测和定位产生性状差异的遗传变异,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困难来自于基因定位方法粗糙的解析率。传统的的分析手段通过初始的基因组扫描获得的最小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区间都不小于10~30 cM,这样大的一个遗传距离并不适合从分子水平上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变异。本论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量性状的遗传剖析,另一
本研究采用工程学和系统科学方法,分别以离散一阶线性、离散二阶线性、离散非线性、连续非线性、连续-离散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框架对动态生物网络进行了描述,并对生物网络的结构辨识和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探索,这为环境和药物干扰下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具体内容如下:(1)提出和发展了约束性扩展卡尔曼滤波。网络结构约束是基因网络的参数估计区别于工程技术中的参数估计的显著标志。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我
"湿部科学与造纸助剂"是根植于制浆造纸工业的科技领域,其内涵涉及纸料组分的操控与利用、纸料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调控、造纸助剂及其复合体系的构建、纤维组装体的修饰等多元要素。深度挖掘此领域的潜能,持续推进理论与技术创新,是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和升级的必然要求。以前人研究工作为先导与基石,本文概述了笔者课题组在此领域的部分研究进展:以造纸填料的工业应用为背景,探索了填料效能提升策略和生物基造纸助剂的效能调
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单位圆盘D上的Bergman空间La2(D)上乘法算子Mφ的约化子空间和由它生成的von Neumann代数W*(φ),以及相关的几何分析。由于Bergman空间是由面积测度定义的解析函数空间,其理论和复分析、复几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von Neumann的二次换位定理,W*(φ)″=W*(φ),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W*(φ)就等价于研究其换位子代数V*(φ)(?)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