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_FDD E-NodeB上行链路物理层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o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TE自从被确定为4G候选技术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在20MHz有限的频谱带宽下,可以达到上行50Mbps峰值速率和下行100Mbps的峰值速率。由于LTE_FDD具有传输速率快、系统稳定度高以及设备复杂度低等特点,得到了大部分欧美主流运营商的青睐,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使用价值。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个方面:LTE_FDD基带物理层数据处理流程、信道估计及频域均衡技术和基于SRS的上行链路频选技术(SRS跳频和SRS PL)。首先,论文给出了LTE_FDD基带物理层数据处理流程图,详细的分析了符号级处理和比特级处理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其中,比特级处理包括:CRC校验编码、码块分割、Turbo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和信道交织等;符号级处理主要包括:加扰、调制映射、传输预编码、子载波映射和SC-FDMA符号产生(OFDM调制)等。介绍LTE_FDD的帧结构和子帧结构,结合帧结构和子帧结构给出基于ZC序列的LTE_FDD信道估计的方法,给出了LTE_FDD商用系统中信道估计的实现方法,给出并详细分析了其核心算法,包括:LS估计、时偏估计、插值技术等,结合信道估计的结果分析了迫零均衡器和MMSE均衡器在AWGN、低速信道、高速信道以及插入式、集中式两种子载波映射方式下的性能,并首次将频域直接反馈均衡器引入LTE_FDD系统,提高系统的抗多径性能,给出了三种均衡器在不同信道和不同子载波映射方式下的信噪比-误块率曲线。为了选择信道质量较好的频带用于UE上行业务传输,故上行链路频选技术的作用尤其重要,文章研究了基于SRS的频选技术,详细分析了基站侧SRS的接收处理流程,并且提出了商用系统中SRS单用户、两码分用户以及四码分用户的测量算法。为了解决全频带发送SRS UE功率受限问题,文中分析了协议提出的SRS跳频技术,但在快变信道下,跳频技术存在缺点,故本文提出了全新的SRS PL技术来克服此问题,详细分析了SRS PL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并在实际的商用系统中使用信道模拟仪在频率选择性信道(AWGN信道、EPA5信道和EPA10信道)下分析了基于SRS频选技术的性能,给出了UE上行流量的详细数据,得出基于SRS的频选技术在不同信道下的适用程度。最后给出了整个基带物理层的DSP软件实现方案,给出了详细的实现流程图和DSP内核分工示意图。
其他文献
随着对压缩感知的不断探索,稀疏分解技术也得到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它通过将信号用字典原子表示使能量分布更加集中,这样就可以更加高效地对信号进行性能分析,而且信号
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严重,而医疗体制不健全,医院和交通等公共设施长期处于拥堵的状态,为很多老年人就医带来了不便。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的实时传
手语识别作为模式识别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手语识别能够在聋哑人与健听人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手语是一种相对规范的手势集合,
随着微电子电路集成幅度的不断提高,对元器件的微型化及其封装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封装器件内部,集成芯片相互间的连接以及芯片与外围电路的连接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整个封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业务流程的增多,是否能够及时获取业务信息直接影响着企业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转。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企
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及产品情况分析,确定了测试系统的研制重点,就是如何准确地对电机三相电压、三相电流的有效值以及有功功率和功率因数进行测量。首先,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确定选用硬件同步采样法作为测试系统的采样方法,并阐述了采样原理和计算公式。并对测试系统的其他导出参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及额定参数和空载参数做了介绍,给出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状态的判定方式。其次,对整个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进行设
掌纹识别技术作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与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掌纹拥有主特征明显、稳定、易于采集和用户接受程度高等诸多优点,从而备受关注。然而,掌纹识别技术尚
在无线双向协同中继系统中,大部分研究都是蜂窝通信系统中基于单小区内的最简单三节点传输模式,应用3时隙的网络编码方案完成双向数据流的传输。但是,结合实际通信系统的情况,本
虚拟化和容器技术使得核心网资源分配越来越灵活高效。因此需要网络能够提前对业务量进行感知和预测。通过预测话务量和用户数并按照预测的结果合理分配有限的网络资源,能有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无线光通信是其中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大气激光通信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但是大气吸收、散射和湍流对通信系统可靠性的影响问题还没有有效地解决方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