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东亚飞蝗卵巢细胞培养技术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细胞培养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基础研究、医药开发、农牧业等领域。为满足某些应用及学科研究需求,仍需要发掘特定昆虫种类来源或者特定功能的昆虫细胞。而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培养技术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前沿的细胞培养技术之一,其具有许多独特优势,如高精度微流体操控、自动化控制实验流程、试剂试样消耗量低等。把微流控芯片技术运用于昆虫细胞培养中,将帮助研究学者拓展昆虫细胞培养及其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其中蕴藏的巨大潜力。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是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之一,同时也是良好的实验模型,但其细胞学研究却相对缺乏,目前也尚未有东亚飞蝗相关细胞系建立成功的报道。本文选取东亚飞蝗进行其卵巢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再结合微流控芯片技术,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微流控芯片,开展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东亚飞蝗卵巢细胞培养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亚飞蝗卵巢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建立。利用传统培养平台,通过对东亚飞蝗卵巢细胞原代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得到适宜的培养方法:东亚飞蝗体表用75%乙醇消毒50 min,无菌解剖出的卵巢组织再次选用75%乙醇消毒5 min。卵巢组织直接剪碎成组织块培养于培养瓶中,接种时培养基添加量为0.5 ml,后续培养逐渐补充培养基。培养基选用L-15作为基础培养基并添加10%胎牛血清。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卵巢细胞在培养3d左右开始有组织块贴壁生长,5d左右可观察到从组织周围迁移出形态各异的细胞,16d左右组织或细胞贴壁紧密并开始相互连接,拉网生长。2、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加工及测试。使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微流控芯片设计和三维建模,并对芯片进行流体力学仿真及加工工艺的优化,最后利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评价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培养效果。结果显示,选用PMMA及PS作为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材料,8mm适宜作为芯片腔室的厚度,芯片加工方式适宜通过在180℃下热压键合20min及环氧树脂灌封胶粘合来完成。SH-SY5Y细胞成功培养于微流控芯片中,细胞形态正常,可持续增殖,且未发生微生物污染问题,说明本文设计的微流控芯片可满足动物细胞培养需求。3、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东亚飞蝗卵巢细胞培养技术。在上述培养技术及芯片设计加工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东亚飞蝗卵巢细胞培养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卵巢细胞在芯片中培养至8d左右可观察到组织块贴壁,在适宜的条件下,目前东亚飞蝗卵巢细胞在微流控芯片的生长时间可达30天以上。本文建立的东亚飞蝗卵巢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未来可应用于东亚飞蝗的细胞生物学研究中,也为建立细胞系提供技术上的借鉴;同时本文设计及加工的微流控芯片具有广泛应用于多种贴壁细胞培养的潜能,也为昆虫细胞培养提供新的研究平台。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母子分离+醋酸灌肠+束缚应激的方法模拟肠易激综合征,通过内脏痛觉敏感性测定、免疫组化和菌群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评价蒙药复方茵达日-4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并探讨茵达日-4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健康SPF级SD孕鼠18只,随机分组分为IBS组(n=15)和空白对照组(n=3),待其生产后,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IBS组崽鼠在出生后第2天至第45天采取母子分离+醋酸+束缚的方法造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藏族与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比较藏族和汉族患者的体质特征差异,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体质特点。方法1、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人民医院门诊藏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观测和基本资料的问卷调查,对脏腑经络的外部表现、肌肉腠理、头面五官及四肢形态等体质特征数据进行检测及度量,对关键调查信息拍照留证,利用旷世Face++人脸识别系统进行面部分析,得到五官数据资料
目的:本研究使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on rats,SHR)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模式动物,进行为期6-22周的观察,选用氯沙坦钾作为阳性对照药,采集清血丸用药前后SHR大鼠血压、心率,红细胞膜脂质含量、红细胞脆性,以及氧化应激及血红素相关指标等指标,评估藏药清血丸对SHR大鼠的血压干预作用和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周龄的SPF级雄性SHR大鼠和WKY
目的:肺结构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肠结构细胞炎症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肠结构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肺结构细胞的炎症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来探讨外泌体在疾病传变中的介导作用,为中医脏腑理论和表里关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炎性刺激后肺、肠结构细胞来源外泌体分别对肠上皮细胞、肺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揭示外泌体CCL11介导途径在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疾病传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首先利用无外泌体培养基培养肺
由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在碳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森林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部分,森林的固碳能力是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影响全球碳含量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明确目前森林碳储量的发展现状,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对森林碳储量进行文献检索,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每年出版的文献量、被引频次、核心作者、出版的期刊、主要研究机构和国家、研究热点进行了
目的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的疾病,其防治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本实验初步研究傣医方牙帕汤(Yapa Tang,YPT)及其主要成分通关藤(Marsdeniatenacissima,MT)的抗肺癌作用机制,为肺癌临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CNKI、PubMed、TCMSP和SWISS数据库获得牙帕汤中各种药物的化学成分和潜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得肺
自18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全球的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反应:全球气温升高、大气层破坏、大气CO2浓度增加、两极冰川融化等,这些变化已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草原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4%,不仅生态价值巨大,而且兼具重要的食用价值。从古至今,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干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哪些变化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植物的功能性状受到环境变化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第三纪孑遗物种,隶属于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的落叶乔木植物,是杨属中最原始的荒漠河岸林,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河岸林的优势乔木树种,具备较强的抗旱耐盐特性,在防治荒漠化和维护荒漠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胡杨的保护、恢复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探究并掌握胡杨适应环境的生长机制和生理生态适应性特征
酒精滥用是全球最普遍的精神类疾病之一,美国有超过1500万的成年人被该疾病所困扰,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酒精滥用者在停止摄入酒精后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普遍生活质量低下,生产力下降。然而目前针对酒精滥用的治疗主要关注在患者的成瘾性,缺少针对酒精滥用患者脑损伤的作用机理和治疗方案的研究。所以如何逆转酒精暴露患者的神经损伤,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使其回归正常生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研究聚焦于探究
城市化过程正在全球各地广泛进行,该过程导致的森林植被破碎化使鸟类的栖息地减少。城市公园的森林斑块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可供鸟类栖息的场所,因此这些森林斑块可吸引大量鸟类聚集。鸟粪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肥料,然而大量鸟类聚集所沉积的鸟粪可能会通过显著增加氮和磷而使土壤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通过改变微生物功能影响植物的生存和森林斑块的可持续性。据此,我们提出以下科学问题:城市森林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