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阳法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如《周易》提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在论述“坤元”的时候,提出了“乃顺承天”,强调了“阳”在万物的生命活动中,应该居主导地位,“阴”应居从属地位。后逐渐被后世医家、学者所推崇。如李念莪的《内经知要》曰:“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如此?以天无日等矣。”郑钦安的扶阳思想,主要是辅助脏腑之阳气,其本质上是补阳和补气。郑钦安在其《医理真传》中说道:“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其认同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阳气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这之中,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全面继承总结了汉时及以前古典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扶阳理论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已众所周知,而全书贯穿的“固护阳气”之理论思想,却还罕有人知。但掌握此思想有利于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本篇论文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系统总结《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温阳法在肾性水肿治疗上的规律。本论文分为文献综述、正文两部分。本论文文献综述为温阳法的现代临床研究概况,文中通过对温阳法运用的现代临床文献资料研究,概括总结出温阳法在临床各科的运用情况。本论文正文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对水肿的认识。通过对历代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出水肿的病名源流、分类方法、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中篇为仲景扶阳法及其在肾性水肿中的应用。包括阳和扶阳的概念、扶阳法的发展历史沿革、仲景运用扶阳法治疗肾性水肿的规律总结。下篇为肖相如教授运用扶阳法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经验。笔者通过对仲景思想的学习及跟随肖相如教授出诊的心得,对肖教授运用扶阳法治疗肾性水肿的系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