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变量。对延迟满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目的在于了解两岁儿童延迟满足的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气质、亲子关系与儿童延迟满足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培养儿童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岁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并能使用一些延迟策略,尽管延迟策略的使用可能是无意识的。完成延迟等待任务的儿童和没有完成延迟等待任务的儿童在延迟等待时间、寻求母亲安慰与帮助、自我安慰、指向诱惑物、分心策略方面差异显著。延迟等待时间、延迟策略无性别差异。母亲遵从与延迟等待时间(食物)正相关显著,回归分析表明母亲遵从、母亲成就感能够解释延迟等待时间(食物)总变异的18.3%。母亲接受与自我安慰、母亲诱导与自我安慰负相关非常显著。母亲拒绝与自我安慰、母亲拒绝与指向诱惑物正相关显著。母亲遵从与指向诱惑物、母亲遵从与自我安慰正相关非常显著。回归分析表明母亲接受能够解释自我安慰总变异的29.6%,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母亲遵从能够解释指向诱惑物总变异的9.6%,达到显著水平。父亲接受与主动解决问题负相关非常显著。延迟等待时间(食物)与趋避性负相关显著。注意广度与持久性与分心正相关显著。反应强度与主动解决问题正相关显著。反应阈限与寻求母亲安慰与帮助负相关显著。寻求母亲安慰与帮助与母亲亲子依恋总分正相关显著。任务1与任务2的延迟等待任务完成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延迟满足实验范式的差异、实验过程中的疲劳效应所致。诱惑物对于儿童的诱惑力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