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硬膜外导管的临床安全性研究分析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914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加强型硬膜外导管与普通型硬膜外导管在小儿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中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而探讨此两种导管的临床安全性,为临床小儿硬膜外麻醉中硬膜外导管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资料。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麻醉手术室行尿道下裂成形术3-7岁患儿200例,全身情况ASA分级为Ⅰ~Ⅱ级。200例患儿均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方式下,根据患儿住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00):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组(A组),普通型硬膜外导管组(B组),全身麻醉后常规行硬膜外阻滞,各组置入相应的硬膜外导管。记录患儿的基本资料(年龄和体重及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液量);血流动力学情况(入室时(T1)、硬膜外给药前(T2)、给药后5min(T3)、手术开始时(T4)的心率和血压及呼吸频率);硬膜外穿刺置管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置管困难、回抽见血或脑脊液、导管打折或折痕、拔管困难、导管断裂或裂缝、硬膜外血肿及神经损伤)。结果(1)两组患者间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液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分析:A组与B组组间比较:T1、T2、T3、T4各时间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组内比较:与入室时(T1)比较,各组内T2、T3、T4各时点SBP、DBP、HR、RR均下降(下降幅度未超过其值的1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硬膜外给药前(T2)比较,各组内T3的SBP、DBP、RR较T2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T4的SBP、HR、RR较T2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结果比较:硬膜外导管置管过程中血管损伤情况:A组0例,B组3例,两组硬膜外腔血管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导管打折或出现折痕:A组0例,B组10例,其中B组10例中有2例在术中发生打折,打折部位位于导管固定处,其余8例均为在拔管后发现其前端有明显折痕,但均未影响术中向硬膜外腔推注局麻药。两组硬膜外导管发生打折或折痕的概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5);置管困难:A组2例(2.00%),B组9例(9.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导管拔出时导管前端内带血情况:A组1例,B组6例,两组导管前端内带血量均为轻度且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置管过程、留置期间两组均未见导管穿破硬脊膜;拔管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导管拔管困难及导管断裂和硬膜外血肿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出现肌力异常、双下肢感觉异常、下肢疼痛、大小便失禁等神经损伤相关症状。结论1.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在抗打折、抗断裂及降低置管困难方面具有优越性;2.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在降低硬膜外阻滞不全方面并未显示其优越性;3.加强型硬膜外导管是否能降低硬脊膜、血管及神经损伤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大鼠铜绿假单胞菌(PA)肺部感染模型,动态观察细胞因子IL-17和IL-27在大鼠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变化,探索IL-17、IL-27在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部感染中的可能作用。 
目的:   了解中老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状况,通过自我护理模式干预,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延缓CKD患者病情发展,从而提
目的基于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筛选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诊断标志物,探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过程中
目的:研究GLP-1(7-36)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正常糖(5mmol/l)和高糖(33mmol/l)环境下培养的HUVECs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GLP-1(7-36)(
酒店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致使成本失控日益严重,成本水平高居不下,严重制约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影响了企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