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区域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2035年要努力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科技创新是上海未来应该依傍的“主动力”。上海市的工业企业为上海市的经济和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上海市的工业企业生产总值逐年减弱,创新活动投入增长的幅度高于创新活动产出,在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效率损失。本文以上海市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技术创新效率时,本文以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出口、期末有效专利数为创新产出指标,人均R&D经费、人均新产品开发经费、R&D经费、新产品开发经费、R&D人员、企业办科技机构数、全部科技项目数作为创新投入指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011-2016年综合技术效率处于有效状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除2013年外综合技术效率也处于有效状态;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在2012-2016年期间的综合技术效率有效。2016年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的行业达到7个,数量最多。从各行业6年的综合效率平均值来看,始终处于有效状态的只有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收益始终为递减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规模收益呈现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数量有12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其余4个行业的规模收益状态个别年份递增,个别年份递减,不具有明显趋势。从投入品与产出上来看,大部分行业的投入品出现不同程度冗余,在产出方面存在产出不足的主要是新产品出口。在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章节,本文从政府因素、劳动者素质、开放程度、企业性质及行业竞争力四个维度出发,由大到小地建立回归模型和整理解释变量,通过膨胀因子检验确定解释变量,并通过赤池信息准则和贝叶斯信息准则确定解释变量个数,最终确认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解释变量,以尽可能贴合现实情况。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显著影响上海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代表政府因素的税收占主营业务之比(呈负相关关系)、代表企业性质及行业竞争力的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代表劳动者素质的高等院校R&D内部支出占地区R&D经费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和代表开放程度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同时,本文还比较了上海市与天津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两个城市不尽相同。天津市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主要受到行业发展情况的显著影响,具体自变量包括出口交货值和工业总产值,两个自变量与技术创新效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本文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了如下建议:1)降低高等院校R&D经费额度,提升企业R&D经费的拨付。2)调整免税力度,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3)为鼓励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