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尽管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每年仍导致750,000人死亡。炎症与胃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入学习并研究炎症在胃癌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能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目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是反应机体炎症的重要血清标志,大量研究成果显示,NLR升高与胃癌患者的低生存率具有相关性。NLR升高提示胃癌患者预后较差。以往研究只关注于胃癌患者接受治疗之前的NLR水平,而对于术后NLR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却鲜有报道。NLR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术前与术后NLR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机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而且目前的临床研究并未就NLR水平高低的临界值达成统一。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75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探讨NLR变化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275例胃癌患者,随访记录获得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信息。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软件(version 22.0;SPSS,Inc.,Chicago,IL,USA)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应用于比较分类变量,独立样本的t检验应用于连续变量的比较。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肿瘤直径、阳性淋巴结比例、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有无癌栓、术前CEA、术前CA19-9、术后是否接受化疗与患者RFS及OS的关系。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多因素分析临床病理资料与OS和RFS的关系。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275例于齐鲁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73例。根据术前及术后患者NLR比值变化,将其分为两组:NLR升高组,NLR降低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肿瘤直径、阳性淋巴结比例、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有无癌栓、术前CEA、术前CA19-9、术后是否接受化疗等临床病理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后NLR升高的患者,其1、3、5年RFS分别为64.2%,23.2%,15.8%;对于术后NLR降低的患者,其1、3、5年RFS分别为73.9%,49.9%,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术后NLR升高的患者,其1、3、5年OS分别为81.1%,34.7%,15.8%;对于术后NLR降低的患者,其1、3、5年OS分别为88.3%,57.8%,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阳性比率、淋巴结阳性数目、癌栓、术前血清CEA、术前血清CA19-9、术后NLR变化以及术后化疗与胃癌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NLR变化,肿瘤直径,淋巴结阳性比率,术后化疗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后NLR变化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无论术前NLR水平高或低,对于术后NLR升高的患者,其预后要比术后NLR减低的患者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