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第七部长篇小说,于1932年10月6日在美国问世,也是作家最重要、最具挑战性、最常被评论的力作之一。《八月之光》在作者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此部小说具有一个多线索且复杂的情节结构。其中,又以两个平行对照的线索为主:一条讲述乔·克里斯默斯的悲惨人生经历,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另一条讲述善良的农村姑娘莉娜徒步寻找情人的故事,它是小说的整体架构。海托华的故事在两大平行对照的线索之间,这个故事不仅具备自身的意义,而且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中充分发挥着类似读者或第三者的评论功能。整个故事虽然前后历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却涉及了几个人物的一生,甚至包括其祖父辈的三代家史。他们都曾经历过美国内战和重建时期的不幸遭遇,对其后代都留下了沉痛的精神创伤。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行为异常的人物,由于社会及个人原因,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本文试图运用创伤理论解析《八月之光》这部作品,对创伤的研究不但有其深刻的文学意义,而且对当今时代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论文由六部分构成。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威廉·福克纳的生平及《八月之光》这部作品。随后综述了国内外读者及评论家对其作品的评论,最后笔者强调了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及意义。第一章概述了创伤理论,包括了如何理解创伤理论的定义,创伤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尤其简明阐述了创伤理论在文学中的研究状况。笔者还在此部分从整体出发将《八月之光》这部小说作为创伤小说来进行解读,从作品的基调和写作手法入手,揭示了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创伤症状的表现。包括乔·克里斯默斯的行踪不定,冷漠暴力,身份缺失的解离症状;乔安娜·伯顿的欲望的压抑,性的沉沦,灵魂的禁锢;海托华的双重性格,对光荣历史的重复症。第三章透过对主要人物的创伤症状的分析寻找出导致其症状的原因。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其中既包含了社会及历史原因也有人物其自身的责任。《八月之光》中所描述的杰弗生镇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国南方社会。南北战争及其重建时期都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这种浓重的心理阴影一直笼罩着杰弗生镇。种族歧视,宗教的压迫,祖辈不幸的经历及其个人成长的挫折皆是小说中人物创伤原因的由来。第四章谈及的是创伤的恢复。人们对于创伤适应程度的不同,有些人是可以从创伤性事件中恢复过来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一生都在竭力追寻自我,想弄清楚自己是谁。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才发现生活中需要的只是简单的宁静,乔·克里斯默斯扬弃了自我,重生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救赎。海托华在帮助莉娜接生之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喜悦,在拜伦的影响下也同意帮助乔·克里斯默斯。他终于从往昔的噩梦中挣脱出来,认识到以往自身的过错并意识到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彼此依存,海托华通过自我认知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通过以上对主要人物创伤原因的分析,笔者发现从创伤角度可以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苦痛遭遇,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于此同时,小说的创伤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思考。对于个人而言,创伤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创伤对我们日后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养成都会起到阻碍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成长中的缺陷。对于社会而言,虽然现今种族歧视得到了遏制,宗教的压迫受到反对,历史的创伤会一点点淡去,但这些问题都还未彻底的解决,人们还在为之努力和斗争。我们要防止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海托华和波顿的遭遇在各地重演,并且为建设成种族平等、宗教自由和谐美满的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