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制度经济学、风险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金融工程学以及现代企业理论为依托,以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参照系,结合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对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问题进行 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它既包括了商业银行凤险的基本理论,又包括了防范商 业银行风险的实践探索;既有商业银行风险的现状考察,也有商业银行风险 的成因分析;既阐述了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意义与原则,又论述了防范商业 银行风险的具体措施,在比较借鉴国际银行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银行风险防 范和监管实践以及总结国内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我国 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思路和若干构想。本文的整体结构主要由八大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商业银行风险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论依据以及全文的 基本框架,并认为金融风险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银行风险,而商业银行风险又 是银行风险的中心。1997年以来,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特别是“ 9.11” 事件及阿根廷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日趋严峻,尽管我国金融体 制改革、银行制度变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依然很 多,经济体制转轨和入世初期的不适应,进一步加大了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 性,金融风险和危机问题对我国来说已经十分现实,威胁就在身边。对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银行风险防范措施。 第二章界定了经济凤险、金融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的含义,阐述了商业 银行风险的分类方法及类型,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的效应机制: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创新机制和效率机制,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在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论述了体制转 轨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风险的集中性 与“风险——收益”的非对称性、风险的隐蔽累积性与局部爆发性、风险的 体制性与失控性等。同时,对我国银行风险的表现和宏微观效应也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 第四章是从商业银行活动的范围和对象入手,系统地剖析了我国商业银 行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制度变迁的深层影响、企业制度与行为的负面 效应、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缺陷、政府行政职能越位、中央银行制度的缺陷、 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等。 第五章从三个层次阐述了国际上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监管措施:在国 际银行业方面,着重分析了《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介绍了2001年新资 本协议的框架,包括:资本充足比率、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在政府监管 体制方面,选择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 从监管模式上进行了系统介绍和比较评析;在对商业银行监管措施方面,主 要论述了商业银行监管重心的转移、健全的法规体系、银行危机的早期预警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模式、建立金融安全网(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外资银行的监管和对商业银行的外部评级等。 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一部分里,笔者首先阐述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内涵尤其是巴塞尔体系中的内部控制思想,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原则,探讨了发达国家银行风险内部控制的实践,分析了我国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障碍,从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财务会计控制两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创新设想。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和模型化定量分析相结合,指明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在第五章比较分析各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监管目标,本着“符合WTO要求、向国际标准靠拢、以谨慎性监管为主、兼顾符号经济与实质经济”的原则,提出了现代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机制的构建方案,包括完善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措施、强化外部监管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完整的外部监管体系等。 第八章是在明确“完善内控体系、强化外部监管”的基本思路之后,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结合理论界和实务界观点的适时变化,创新性地提出了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五个构想:改革产权制度、处置不良资产、确立混业经营、实行主监管制度、强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改革产权制度,就是按照“重组——股份制改造——上市”三个步骤明晰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处置不良资产,主要运用货币手段和边际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