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探讨带有神经重建的股前外侧皮瓣与未行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患者语音功能、吞咽功能及再造舌的感觉功能恢复的差异,应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调查问卷(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ead and neck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UW-QOL)评价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比较带有神经重建患者与未行神经吻合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方法共收集52例局部中晚期(T3-4N0-3M0)舌癌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于全身麻醉和经鼻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1、舌癌连续整块切除:根据舌癌TNM分期选择不同的颈清扫术,清扫过程中需要保留面动、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对于颈内静脉切除患者则需要将颈外静脉保留以供血管吻合。2、股前外侧肌皮瓣的制备:沿髂前上棘外缘与髌骨外缘做一连线,从该连线中点向腹股沟韧带中点作第二连线,该线相当于旋股外侧动脉的体表投影。根据组织缺损情况及穿支血管情况对皮瓣的大小及厚度进行设计,试验组在皮瓣上保留股外侧皮神经的分支。3、舌与口底缺损重建:在显微镜下根据供区血管蒂与受区血管管径变化,采用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将供区血管与受区血管吻合。试验组另行股外侧皮神经与舌神经的吻合。将穿支皮瓣用于舌与口底粘膜及部分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必要时需要折叠皮瓣修复。4、术后皮瓣监测及患者功能检测:术后观察患者皮瓣颜色、是否肿胀、Doppler超声血流探测评估皮瓣血管通畅性,同时观察术后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检测患者语音功能、吞咽功能,术后3、6个月检测再造舌感觉功能。并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调查问卷(UW-QOL)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52例患者中,试验组25例,行软组织修复及股外侧皮神经与舌神经的吻合;对照组27例,仅行舌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的修复。两组患者中51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成活率为98.1%。试验组1例患者皮瓣术后1天发生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后恢复血运。术后9天部分皮瓣苍白坏死,部分成活。2例患者术后发生淋巴管漏,经清创缝合术后伤口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2、52例患者中10例患者于术后约4个月行放疗。2例患者术后失访,3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患者原发肿瘤复发。其余46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功能检测,试验组24例,对照组22例。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语音功能及吞咽功能均恢复较好。试验组患者语音功能评分为4.13±0.68,对照组患者语音功能评分为3.73±0.70,两组患者术后语音功能没有明显差别;试验组患者吞咽功能为5.50±0.51,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为5.10±0.75,试验组患者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P=0.04)。对照组仅4例患者测得冷热感觉,试验组21例患者有冷热感知觉;对照组2例患者再造舌有痛觉,试验组20例患者检测到痛觉。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皮瓣均无两点辨别觉,而试验组患者20例可检测到两点辨别觉(5.15 mm±3.20);并且,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两点辨别能力增强。3、术后6个月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患者总体生存质量得分为907.39分。其中,得分最高的3个分项目为肩功能、焦虑和疼痛,得分最低的3个分项目为咀嚼、味觉和语言。试验组患者在活力、吞咽、情绪项目得分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t=3.07,P=0.00)。结论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局部中晚期舌癌术后缺损,并发症少,皮瓣成活率高,对供区外形及功能的损伤小,修复效果理想,患者的语音功能和吞咽功能均可获得良好的恢复。与常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方法相比,带有感觉神经重建的皮瓣修复局部中晚期舌癌术后缺损,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而对语音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并且,带有神经吻合的患者术后感觉功能的恢复优于常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患者,患者满意度增高,进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临床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可能将成为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常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