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命运观简析——以《哈姆雷特》为阐释对象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tz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莱特》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文本,以“命运观”为主线,旨在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命运及其观念的研究和梳理,探讨莎士比亚的命运观;并通过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和探讨命运问题在作品构成和叙事方面所起的作用,阐述命运观对哈姆莱特性格改变的影响以及作品的叙事是如何凸显命运主题的,指出莎士比亚命运观的实质及其历史转变的意义。   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虽然没有集中探讨和反映命运的观念,但是大部分作品里面都蕴含着命运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古希腊悲剧命运的影响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双重影响。因此,在审视莎士比亚的命运观念时,应以古希腊悲剧命运为基础,在整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文学景观和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对莎士比亚的命运观进行考察,避免断章取义。   本论文由绪论、结语和四章组成。第一章:论述了中西命运观念的差异与融合,提出莎士比亚的命运观。第二章:论述命运的改变影响着性格的变化。哈姆莱特在不断认识自己命运的的过程中,性格随着命运的变化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第三章:主要探讨命运问题在作品构成和叙事方面所起的作用,重点分析作品的叙事是如何凸显命运主题的。通过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叙事特点,找出命运问题与其作品结构的契合点。第四章:论述莎士比亚命运观的实质,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深受当时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继承古希腊以来的命运观念,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命运的钳制,命运不是由神主宰而是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命运问题,作为莎士比亚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于人的探究和理解。
其他文献
约翰·伯格是当代英国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伯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批评的基调,以视觉文化研究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视觉文化中的文化政治问题。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运
托马斯·克莱顿·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美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在不满三十岁时,就凭借一部自传体小说《天使,望故乡》声名鹊起,
元杂剧《西厢记》是一部伟大的杰作,在我国古典戏曲创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作品的流传过程中,无数文人基于不同的动机,对《西厢记》进行续写。在明代就出现了五种《西厢记
元杂剧使中国古典戏曲成熟并走向辉煌,但在游牧文化影响下诞生的杂剧作品在明代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明代剧作家由于身份、立场的不同,对原有的元杂剧作品进行了再创作,因
加里·史耐德是一位努力吸收中国文化思想的美国作家,他的诗集《山河无尽》的灵感主要来自于一副中国山水画《溪山无尽》。这本诗集的构思与写作时问持续约40年,堪称是史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