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一般的、根本的观点。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价值观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石元康曾经说过“要替幸福下一个定义,第一步所需要的是建立一套有系统的价值观,如果做不到这点,则人的追求不免是相当盲目的。”克里夫·贝克也曾经说过“价值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因为每个人都想生活得好些,所以我们相信,人们为了自己和至少是一些他人的美好生活,而已经在努力地、稳步地发展完善着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渴望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怎样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个体追求怎样的幸福、以及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社会变革中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价值观方面也出现了激烈的震荡,原有的价值观与顺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米的价值观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建立一种能被广泛的社会大众接受的价值观是一个重点问题。价值观的变化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产生着影响,特别是在青年大学生这一敏感而又脆弱的群体身上,这一表现更为明显。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建设的的主力军,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与前途的问题。正因为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研究问题随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践课题,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新世纪和改革开放30年后的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新表现、新态势,找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因素,继续深入探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规律,从而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在今天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确切的说是面对当前复杂的大学生价值观表现,高校德育工作还没能形成一套可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现。在当今中国社会,有着内涵丰富、表现多样的价值观,有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价值观,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有受西方消极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等。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价值观尚未完全定性的同时,相较社会其他人群,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我国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从理论高度研究,运用笔卷调查的方式展开研究的比例较少,而且由于价值观的问题总是常说常新,因此时代性非常强、更新速度也非常快,这也就使得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研究不能满足于某一阶段、某一现状,而必须要继续持续的深入进行下去。国外的研究针对整个青少年群体,也是就15岁——25岁,这一整个年龄段,其中研究重点集中在15岁——18岁这一未成年人之间,专门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在近代比较少。不过从国外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现在多数国家都设置了价值观教育和管理机构,这些是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得以保证的前提。同时管理手段确定性,使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对于我国的价值观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肯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提到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四川三所高校展开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卷调查为基础,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与消极表现,并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试图找出解决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消极问题的对策,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添砖加瓦。在问卷调查对象上,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和四川理工大学三所全日制高校为基础,采取历史与现实、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基础研究部分。主要对价值观的定义、特征、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意义等问题给予说明。第二部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调研分析部分。主要进行问卷的基本情况以及调查内容说明,并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析和分类分析。第三部分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此部分主要针对从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来的大学生价值观问题进行归纳,进而进行价值观形成原因的分析。第四部分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对策。本部分以第二和第三部分为前提,在充分的问卷调查之后,在透彻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对策以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