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呈现逐步深入态势,农民工大批进军城镇劳动力市场,缓解了劳动力市场资源匮乏现状,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然而,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也暴露了诸如农民工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差等问题,劳动者由于户籍身份差异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户籍歧视问题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由于劳动者身份差异形成的歧视现象,和其他类型的歧视一样,户籍歧视具体表现为对农民工就业行业和岗位的限制、城乡两个劳动力群体同工不同酬现象以及城乡劳动力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等,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局面;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歧视,户籍歧视是伴随着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社会制度-户籍制度而产生的,在该制度下,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导致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由于户籍身份差异而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现象。因此,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歧视对工资差异影响问题既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也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在理论分析方面,系统科学地认知全面分析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工资差异来源及现状,全面分析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歧视问题。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城乡劳动力工资的差异程度、识别是否存在户籍歧视以及掌握户籍歧视对工资差异的影响机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完善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劳动力市场公平就业以及缩小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全面梳理了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对歧视理论做出了一定的总结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问题,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框架;同时,本文将影响工资差异的因素做出归纳总结,分为人力资本和特征因素两个方面,对于构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模型提供思路方法。本文选用2008年、2012年和2015年CGSS数据,通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来比较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就业变化以及户籍歧视的变化趋势,使得研究结果具有说服力;在变量设定方面,本文选取劳动者小时工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更加真实地反映劳动者工资率,除了人力资本变量,本文还引入了一些特征变量,包括地区、职业和所有制类型,在特征变量划分方面,将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职业划分为四类,既将收入差异大的不同职业划分开,同时又没有过多地引入虚拟变量;对指数基准问题,本文选用含户籍指示变量的全样本回归系数作为无歧视工资结构,克服了单一指数对于分解结果所造成的偏差,得出更加精准的歧视估计程度,因而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户籍歧视现状。在理论部分:(1)从人力资本理论和市场歧视理论两个角度剖析工资决定理论,总结劳动力群体间工资差异的来源;(2)对户籍歧视理论总结分析,从就业机会的户籍歧视、劳动签约的户籍歧视和社会保障的户籍歧视三个角度总结户籍歧视的影响机制,得到户籍歧视对工资影响的启示;(3)回顾国内外歧视理论和研究工资差异的文献,总结经验,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由于户籍身份差异导致的工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部分:本文利用三个年度CGSS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OLS回归分析和Oaxaca-Blinder工资差异分解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城乡户籍工资差异显著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户籍身份指示变量对工资影响力度逐步减弱;(2)在所有可解释变量对城乡工资差异的贡献中,教育对工资差异解释力度最大;(3)城镇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隔离,农民工普遍从事低收入职业和部门,加剧了城乡间工资收入差距;(4)在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分割体制下,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收入的户籍歧视现象有所缓解,但歧视依然存在。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和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等缩小城乡工资收入差距、消除户籍歧视的政策建议。